我连续4次参加高考,也算是老补生了。第一次由于基础不扎实,离分数线差得太多了。第二年又在 补习班复读,查漏补缺,专门提高弱门学科。第二次离分数线距离近了,但还是没达线。
看着别的同学,平时刻苦用功的、一心求学的人,几乎都达线了。那时候,大学、中专毕业之后包分配,意味着考住学校,就有了铁饭碗。考住的人,似乎身上罩了光环一样,脸上也有了神彩,说话声音也比平时悦耳了。他们父母出来聊天的表情有的矜持起来,有的夸夸其谈,而我父母却人前无语。
连续两次失败,我内心也深深感到很内疚,对不起父母对我的期望。那时,大人们有一个共同心愿:让孩子脱″农皮"。也就是对于祖辈种地的人来说,渴望孩子们走出背朝天空,面向土地的生活模式。父亲希望在我这一代改变门庭,可我偏偏又天生愚笨……。
第三年,我无脸再在原学校上了,又转到应届高三年级班,又复读了一年。相比应届班的同学,我也算是"好"学生了。很多同学平时问我问题,平时考试也靠前一些,但仍然达不到第一名。
临近高考,应届班两个同学打听到和我一个考场,他们想让我"照顾",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30多年过去了,回忆起来,当初真是傻不拉几的不在少处。考场上,因为之前答应了人家,心里比别人还着急。当时,没有半点小恩小惠。做完试卷,甚至做了多一半,就想着把选择题答案抄给人家,自己也没检查,更分散了做题注意力。总猫着监考老师,乘空儿扔答案、递卷子…。唉,头脑真是愚顽不化,关键决定前途命运的时刻,还在″认真地遵守承诺"。现在,天各一方,杳无音信。
第三次又失败了,分数几乎和第二次不差上下,又一次贻笑于众人,心酸只有自己知道。
艰难地,第四次终于达线了,父亲停下手中的营生,喝醉了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