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距离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还不到一周的时间点上,软科公布了其2022年的本科专业排行榜,很多高校通过其官网、官微在宣传自己的专业实力,甚至有高校没有官宣其第三批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却在大肆宣传其软科专业排名,那么,这个排名真的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其科学性又如何?笔者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来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说明。这是笔者个人见解,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谢绝人身攻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两年排名对比分析
2022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1所高校位居前十位;其它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吉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位于A+级,且是排名前20位的高校。
2021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位居前十位;其他如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等处于A+级本科专业阵营,属于排名前19位的高校。
一年的时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超越了西北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超越了北京邮电大学和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就超越了东北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了?试问为何双一流评选、学科评估等要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吗?
对于教育、学术性的东西,一年时间根本就看不出什么变化,对于 的排名,无论是学校排名、学科排名还是专业排名,一年一排名,而且出现比较大的变化的话?只能说明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一年一排名且出现排名位次的变化,为的就是贩卖焦虑,让注重排名的学校花费更多的精力在非学术领域,甚至出现大家所鄙视的投资保排名的现象;2、排名机构自身的排名方法不科学,或者加入了可变性非常大的因子,导致排名变化较大;3、因为是一年一排,如果没有变化的话,就失去了一年一排的意义,所以刻意“弄”出一点变化。
排名因子的选择对排行榜结果的影响分析
那么,我们来看软科的排名出现这种变化,是什么因素所引起的呢?我们来看看他们采用的排名因子,软科的专业排名因子主要有学校条件5项、专业生源暨新生高考成绩1项、专业就业暨毕业生就业率1项、学科支撑2项、专业条件10项等,其中学校条件、学科支撑、专业条件等因子不可能在一年时间内有大的变化;唯一变化较大的就是新生高考成绩和毕业生就业率,在这两项中,在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方法(参照高校、专业录取排位填报志愿)条件下,可变率也不是太大;那么最终可变性就落在了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这个因子之上。
用高校某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来给学校专业排名,科学可靠吗?在目前现实情况下,几乎没有任何大学生能接受这个排名,因为全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认可度非常低,甚至有全盘否认就业率真实性的群体存在,那么以一个不被认同的就业率因子再来给专业排名是否科学呢?这肯定是不科学的。
我们聊到这儿,那肯定离不开对各因子权重的分析。软科排名给予各因子的权重,学校条件占10%、学科支撑占20%、专业条件占30%、专业生源占20%、专业就业占5%的比重。那么这个权重的分配结构是否合理?高校专业办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合适及高质量的人才,而其专业就业的比重却只有5%,而高考分数占比权重却有20%,这已经非常明显地将排名往高考分数上引,清华、北大成为无可匹敌的无冕之王,因为无论什么专业,到了清华、北大后,他们的录取分数都远远超出了其他学校,以占比20%的权重来看,将清华、北大排在所有专业的前2名,都是合理的,这就是软科排名最大的软肋所在,这不是专业排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排名。
当然,笔者前面论及了大众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质疑,那么对于排名机构来说,如果要建立足以让大众信赖的排行榜,那么势必重建一套让大众能接受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真正的专业实力排名,不是学校专业录取考生的分数高低,而是学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包含升学率、实际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聊及至此,我就不想多说了,大家参考软科排名,看看就行了,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