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郑强: 为何德国学生去职校很开心, 我们考不上211, 家长就失望?

6月下旬开始,各省的高考分数陆续出炉,也让我们再次关注起考大学这个话题。说句实在话,我们大多数普通家庭,培养子女的目标也没有多么远大。

或是因为曾经靠知识改变过命运,又或是自己本身吃过“没学历”的亏,总之,我们终究希望子女能通过金榜题名,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前途。

不过,鲤鱼跳龙门的过程可并非说起来那么简单。高考意味着必然有筛选和淘汰,将考生们划分成不同水平。可过度强调高考这条赛道的意义,有时也会产生其他值得深思的问题。

郑强:德国学生去职校很开心,我们考不上211,有些家长就失望?

关注教育的朋友可能对郑强教授非常熟悉了,他总是能说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却又讲出很多现实。对于培养模式,他也有很多自己的见解。

是双减之后另外一个热度很高的话题。一方面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想到自己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寒窗苦读,多半不愿意做技工类岗位。

一方面则是这类工作还存在很大缺口,可是倘若家长没能把学生送进“正规大学”,而是去学技术,好像总感觉不够体面。

郑强教授在一次采访中直言,德国学生去职校学习砌墙都是很开心的状态,可是为什么我们国内的家长,子女考不上211,有些人都要失望,觉得“抬不起头”?

(德国的职校)

郑老师说得很直接:重视高考没有错,但是如果太多的家长都觉得高考是唯一“决定命运”的机会,那是一种“失败”。

父母认为只有考上最好的大学,孩子才能成功,这样去定义一名学生,属实标准太单一了。这不仅意味着会加大高考的“内卷”程度,学生之间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更意味着同学们凡是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就难以获得认可。不仅很难培养学生完善的性格,也很可能忽视了子女其他方面的优势,更不容易培养出有能力的后代。

家长也有无可奈何,很难做到对“考大学”和“去职校”一视同仁

郑强教授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思考,对比之下我们的家长似乎对高考的执念达到了很少有的程度。过阵子高校录取以后,估计又将有很多人晒出大学通知书。

亲朋好友和左右邻里,也会因为学生的不同结果而选择投来羡慕的眼光或是轻视的态度。明明大专和二本是高校招生的“主力”,可很多家长无法接受子女“普通”。

好像一定要考上985、211,才算真正的“学习好”。不过,家长们也有话要说,这样的现象不能只归结于国内父母的教育思维守旧。

正如郑强教授提及的那样,一些海外的学生去学技术也很愿意,这跟未来的就业有关系。他们那边蓝领的工资待遇,通常比办公室职员高出很多。

就算在工厂的基础岗位,也能确保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而且他们的职场环境相对简单些,技工和办公室人员受到的认可度不至于差别那么大。

但我们目前的职场环境是不一样的,学生成绩差,没能考上“差不多”的大学,往往意味着以后就业面狭窄。

不要说福利好的事业单位了,就算是一些正规的大企业,都要求大专学历起点。像国网、中国烟草等国企,操作工都不乏本科生。

所以,家长们如此重视高考的结果,背后有更深刻的原因。让大家对“考大学”和“去职校”一视同仁,目前确实很难做到。

(国外职校)

提升 水平已踏上日程,正在建设本科水平的职校

“赛道”的单一性对学生本人来说,限制了更多的可能;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也在培养人才上受到局限。 已经受到越发的重视,根据相关规划,未来将重点提升这方面。

已经有多所学校由高职升级,成为“本科水平的职校”,并且以后还会有更多。这些高校既有本科层次的理论和教学基础,又很重视实践技能的培训。

力争尽快培养出更高素质的技能型毕业生,成为新型蓝领。当然,想要让家长们真正对 有信心,还需要在各方面加以改变。#人生大师课#

除了提升高职教育的水平,包括中专也同样需要重视。还有工厂、工地等行业的工作模式、稳定程度和工资待遇,这些都提升了,其他难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家长对高考的态度呢?(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