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的归结为高校发展“内卷化”,有的归结为高校盲目扩大规模,有的归结为高校毕业生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有的归结为一些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只是为了满足于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和一些教师想当导师的愿望……这些确实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但都是表面现象。
因此也有人提出反问,缩小高教办学规模、减少文科招生数量、撤销某些没有社会需求的专业、疏通雷竞技官方安卓 发展瓶颈就能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吗?应该说,无人能够给出确切答案。
那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经过梳理就能发现,高校就业难基本与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相伴而行。1999年高校实施大规模扩招,自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走出校园之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就面临严峻形势,至今已经持续了20年之久,每年的就业形势不是仍然严峻就是十分严峻、复杂严峻或是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十分艰巨、艰巨繁重。
这20年,每年都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为高校毕业生而忙乎,几乎穷尽了所有措施,有的时候机关事业单位不得不在已经人满为患的情况下继续增加招聘数量,可是即便如此,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是越来越困难。如果反思一下就知道,这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高校发展在规模上、专业上、毕业生类型上存在盲目性之外,更有社会发展当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这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第一个原因,各地经济发展失衡,在活力上导致部分地区吸纳新增劳力能力下降。
纵观这些年的经济发展,虽然东南西北中都在发展,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主要是在发展东部经济和大城市经济,其结果是东中西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这种失衡体现到吸纳新增劳力方面,就是绝大多数新增劳力只能跑到东部、南部地区和中西部的大城市谋职就业,各地的中小城市和大量乡村失去了容纳新增劳力的能力。如果各地都具有吸纳新增劳力的能力,一年10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根本不是问题。可是,现在这么的高校毕业生都由东部、南部地区以及中西部的大城市去消化,自然成了问题。
统计资料显示,从1962年开始,我国每年新生人口基本保持在2500万以上,直到1973年,高峰年度达到2700万以上。即使再往前推10年,每年新生人口也在1400万以上,1957年还达到2100万。这就是说,按照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退休计算,前些年每年至少也有1400多万人退休,现在及以后每年将有2000万以上的人退休。
由此可知,每年仅退休空出来的岗位就足以容纳每年1000来万的高校毕业生,这还未计算经济规模扩大而增加的就业岗位。可惜的是,中小城市尤其是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大量乡村都失去了吸纳新增劳力的能力,东部、南部地区以及中西部的大城市也就难以承受1000多万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重。这种情况短时间之内可以改变吗?显然不能。
第二个原因,工资收入分配失衡,在导向上导致部分岗位吸纳新增劳力能力下降。
现在是市场经济,工资收入也由市场决定,其最大的特点是向资本、向高管、向效益倾斜,导致各行各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之间收入差距巨大。其结果是,所有新增劳力被高薪行业、高薪企业、高薪岗位所吸引。虽然低薪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力,但由于薪酬过低,高校毕业生往往不屑一顾。理由很简单,付出同样的劳动,得不到同样的报酬,不公平,不值得。但是,目前要改变这种工资收入分配机制是极为困难的,按劳分配只能是理想。这就导致整个社会吸纳新增劳力下降,并且短时间之间无解。
2021年各地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数据是,东部地区124019元,中部地区85533元,西部地区是94964元,东北地区是83575元,最高和最低地区的平均工资之比为1.48,比上年扩大0.03。
这是平均之后的工资差距,而且是非私营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如果把视野扩大到私营单位,差距就极大了。2021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东部地区69706元,西部地区54278元,中部地区52698元,东北地区48106元。比较一下是什么情况?私营单位收入基本是非私营单位的60%,东北地区私营单位收入不到东部地区非私营单位的4成,即东部地区非私营单位每年如果是10万的话,东北地区私营单位不到4万。
这仅是平均之后的平均,抹掉了太多的高峰,填平了太多的沟壑。不说年薪几千万几百万,打工者几十万与几万的差距还是大量存在的。谁愿意到低薪行业享受工资收入方面的不平等待遇?这就是一方面有大量的岗位无人应聘,一方面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无职可就的原因所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如果不调整,这种情况是改变不了的。
第三原因,工作时间严重失衡,在机制上导致部分单位吸纳新增劳力能力下降。
还记得996工作制吧。为何扯到了这里?这是有原因的。6年前,某互联网公司被曝出实行全员“996”工作制,即工作时间从早9点到晚9点,一周上6天班,而且没有补贴、没有加班费,也不允许请假。如此公然违反劳动法的做法,居然得到一些资本大佬的积极响应,并称新一代年轻人应该珍惜能有“996”工作制的机会,一时成为社会热点。
热点之后,这种情况改变了没有?仍然是大量存在。许多上班一族,完全变成了“工作人”,白+黑,5+2。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通过加班加点的方式,抑制了增加员工的需求。在一些单位,本来应该是三个人的工作,却只用两个人,“996”工作制也就变相成为这些企业的“标准工作时间”,白+黑、5+2也就成为常态。比如大型医院,如果都实现住院病人无陪护,可以增加多少护士需求?
#体制内体制外就业比较#
“996”工作制的大量存在,不仅极大地压榨了员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用人单位吸纳新增劳力的能力。本来应该三个人完成的工作却只招聘两个人,等于压缩了三分之一的劳力需求。一个千人的企业,也就压缩了300多人的需求。如果所有用人单位都能严格遵守八小时工作制,整个社会将释放出多大的劳力需求?据统计,2021年全国就业人员7.465亿人,即使其中只有2000万是“二顶三”的压缩性用工,变成“三顶三”的正常用工,就可增加1000万的需求量!但是,这能做到吗?不能说不能,至少是短时间之内不能。
网友们,本文只是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三个社会层次的原因,不过是抛砖引玉,不知你们认为是否有道理,欢迎留言讨论,供阅读者欣赏。谢谢阅读与关注。
(本文为原创,“教育透镜”首发和唯一发布;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高校毕业生就业:连续20年形势严峻,该不该反思高校发展模式?
医学类毕业生就业不易:供过于求,还是另有原因?
高校发展“内卷化”与毕业生就业难!
55个城市缺少工程技术人才:包括重庆武汉南京杭州等省会!
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何年年三令五申“四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