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终于明白了: 发论文时, 把导师名挂在第一位, 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

01发表论文,到底要不要挂导师名?

在当前形势下,一位研究生要想正常毕业,发表学校规定数量与质量的学术论文,仍旧是一条刚性规定。

相信许多研究生在发表论文时,都会纠结于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究竟要不要挂导师的名字?挂的话,排在第几位?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用悲喜两重天的经历,终于寻找到了的答案。

当年,自己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毅然放弃了保送研究生名额,而是选择跨专业考研,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如愿上岸。

但毕竟是跨专业读研,基础相比于其他同学差了许多,上课时是相当吃力。对于要强的自己而言,研一时加班加点恶补基础课程,并撰写了一篇质量不错的学术论文。

论文交给硕士导师修改,由于他当时担任学院的行政领导,平时工作很忙。对于我的论文,他只是在半个月之后,抽出20分钟时间提了几点意见,就匆匆结束了。

根据导师的意见,我对论文进行了修改完善。在投学院学报之前,我也在纠结是否要挂导师名以及排在第几位。最终,还是自信满满的认为:论文都是自己写的,导师虽然只是提了几点意见,但不挂导师名也太合适,索性还是我排第一、导师第二吧!

论文过了3个月时间,在学报上正式发表了,相对来说,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但论文发表的当天,我们系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有我论文的最新学报,直接批评道:

小H,你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能把你导师的名字放在你的后面?”

主任,论文是我自己的写的,导师只是提了修改意见,所以……”

记住了,以后只要挂导师名,不管他有没有指导,都必须放第一位,这是规矩!同样,也是为你好!”

或许是当时自己比较年轻,不懂其中的意味,又或者是自己比较要强,非常反感这种“学术不端”行为,后面投稿的3篇论文,全部都是单独署名。可谁知,竟然有2篇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剩下的那篇,直到1年后才发表,自己竟然都快忘记有这事了。

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做出妥协与让步。于是,后来撰写的2篇文章,都将导师排在了第一位,每篇用时不到2个月就能发表,而且都是每个栏目的首稿,稿费比非首稿要高出30%!

由此,我在博士、博士后期间,对发表学术论文给自己立了一条规定:要么坚决独立发表,要么导师的名字必须放在第一位。

细细回味系主任的那番话,似乎包含着一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直到后来学习了一则经济学原理,才顿时间恍然大悟。

02学术论文的OEM与ODM模式

OEM与ODM,是经济学中的两个外来词。

所谓OEM,原义是“原始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简单来说,就是外国提供品牌和样品设计,中国负责加工制造,最后再由外国销售。商品在贴上外方商标的同时,还会打上Made in China。

所谓ODM,原义是“原始设计制造商”(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它比OEM进步了一些,外国只是提供品牌,产品由中方自行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制造的产品,为何要贴上外国的品牌呢?

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家品牌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但是国外劳动力成本较高,为降低生产成本,只能选择我们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表面上看来,这两种模式都是中外双方互利共贏,但实际上,外国利用品牌的垄断地位,获取了产品绝大部分的收益,而由于中国劳动力廉价,因此获得的利益非常少。

我们不禁又要问:中国企业为什么不开发自己品牌,去获得高额收益呢?

原因也很简单,一个品牌的创立,是建立在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质的售后服务上的。要想自己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影响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相当大的投入和漫长的积累过程。

细细想来,研究生与导师共同署名发表论文(制造产品)时,导师就相当于外方品牌商,而研究生就相当中方制造商。

通过类比,我们会发现:研究生发表论文时挂导师的名字,本质上也是在采取OEM或ODM两种不同的模式。

当前形势下,导师在职称晋升、职务提拔、奖金发放等切身利益上,几乎全部都与论文发表的质量和数量挂钩,并且是而且是多多益善。

然而,导师们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为“多快好省”地发表论文,找研究生代笔正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常规套路就是:导师提出论文题目和初步设想,指导研究生按照要求撰写出来初稿,再经过导师修改和审查,最后共同署名发表。

这就是典型的OEM模式,首先导师发出“订单”,然后研究生负责“制造”,最后由导师负责“销售”,即发表。此类共同署名的论文,导师就是“品牌商”,研究生是“制造商”。

更有甚者,有些导师虽未指导论文写作,却直接要求研究生在发表论文时,必须加上自己的名字,这就是ODM模式:即论文的设计和制造都由研究生自己完成,但在发表时,加上导师这一“品牌商”的名字。

03采取这两种模式的优势

对于以上两种模式,我们还要问:研究生加上了自己导师名字,再标上教授、博导的名号,究竟有何好处?

原因很简单:更加容易发表啊!

如今,在大多数学术期刊采取“非专家审稿”的编辑审稿制度下,如何判别一篇学术论文水平的高低,一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般来讲,很多编辑在专业知识方面稍微欠缺一些,难以准确判断一篇专业学术论文的内在质量水平。

那该怎么办呢?

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查看作者的学历、职称、单位等外在内容。之所以这样做,因为从概率上讲,院士、博导、教授比副教授、教师水平要高,博士比硕士、学士水平要高;名牌大学比—般院校水平要高。

这其实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信号显示原理,即消费者无法确定一件产品内在质量的情况下,品牌、价格、包装等外在因素就为一种替代性判定标准。一般来说,品牌知名、价格昂贵、包装精美的产品质量,自然要好于一般产品,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所以,期刊编辑们为了避免或降低选稿失误的风险,往往是多发名家大咖的文章,少发无名小辈的文章。

由此带来的弊端是,作为无名小辈的研究生,即使是高质量的论文,有时也很难发表,原因就在于编辑无法分辨出高低,不敢贸然发表。

但是,如果研究生加上导师的名字,特别是名师教授,编辑承担的风险小得多了,文章也比较容易发表出来。

不仅如此,导师自己发表论文,也会尽量标出教授、博导之类的名号,自然比讲师、助教之类的具有说服力;或者标上985、211等名牌学校,同样比无名院校更有说明力。

另外,在发表论文这一事情上,导师和研究生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双方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关系。

导师的比较优势就是在学术方面的名号、声望和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品牌,更加容易获得发表论文的机会;但导师工作多、事情忙,其时间的机会成本更高,而研究生的比较优势就是可以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由此,导师需要研究生来代笔,而研究生也乐意为导师代笔,导师主外,发挥其学术品牌和资源优势,主要负责论文的销售的获取;学生主内,主要负责论文产品的制造。

正如价值链原理,品牌和销售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制造只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在合作关系之中,导师获得的收益一般大于研究生,即署名在前。研究生也不得不接受这种无奈的合作方式,因为其至少可以完成发表任务。

当然了,如果论文的质量不佳,挂上导师的名字反而会损害导师的声誉,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更有甚者,有署名导师的论文被揭露出抄袭嫌疑,结果殃及导师的声誉。

04解决挂名问题的出路

尽管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有时采取OEM或ODM模式,是一种理性选择,但一方面会有“学术不端”之嫌,另一方面,对于潜心科研的研究生来讲,无法通过独立署名来证明自己的科研实力,有时会挫伤积极性。

对此,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设计,来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学术“贴牌”问题。

第一种方式,就是采取“匿名审稿”制,尤其是双向匿名审稿,即在作者和编辑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审稿,这样做有两点好处。

一是可以避免人情关系的干扰,给编辑自由、客观、公正地评价论文质量,创造有利的环境;

二是可以避免编辑仅仅凭借作者的名号、职称、学院等外在信息,来判断论文水平高低的简单做法。如果这样的话,研究生自然就没有凭借导师名号来发表论文的必要了。

第二种方式,就是专家审稿制。通过聘请论文所涉及专业领域的专家来帮助审稿,从而解决了编辑与作者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性。

专家完全可以根据内容来准确地判定论文的质量,而不会仅仅凭作者的名号来判定。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不需要再依赖于导师,可以更为独立地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有利于促进学术创新。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再好的制度计划,终归还是要人去落实。而作为一个人情社会,自然会有操作的余地。

但,不积跬步无以不致千里。相信研究生能够坚定、自信、独立署名的日子终归会到来。

我们只是希望那一天的到来,不要太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