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村民再次拒绝支教大学生:你们别再来了,我们店太小容不下大佛

听到“支教”,你的印象是什么?是大学生到偏远的农村,给很多小朋友上课,课桌很破,学生穿的很烂。一般支教都是到大深山里,正是各种条件的不便捷,所以需要支教老师。

谈及大学生支教问题,不少学习师范的学生还是很愿意的,觉得这既是一次要锻炼自己的机会,又能积累很多经验,为自己以后工作打好基础,这是一项公益活动,大学生很乐意做。

大学生很乐意到农村进行支教工作

大学生支教是一次很好的体验,能学到如何和学生接触,如何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既锻炼了大学生教学能力,又锻炼了大学生适应能力。

自己念大学时,曾经参加过执教活动,所在地方是个很偏远的大山,每天夜晚和早上温差很大,当你走进学校时,很难想象破烂的教室里,放的桌椅板凳都是缺胳膊少腿的。当时自己还帮助学生一起修复桌椅板凳,带领他们一起装饰自己的班级。

我们一行5个人,一起在学校里帮忙打扫卫生,上午给学生授课,下午教学生动手能力,学校教学环境很差,既没有多媒体教学,又没有可以做实验的地方。不过学生和村民很热情,现在回忆起来觉得那段支教的经历,是大学时期做的很对的一次决定。

但现大学支教有点变了味,有次听自己的学弟在学校论坛中说,村民再次拒绝支教大学生:你们别再来了,我们店太小容不下大佛。

村民拒绝大学生到学校支教有何原因?

容易让孩子有了攀比心理

之所以很多村民拒绝大学生支教,不是说他们觉得大学生不好,本来大学生来到学校给学生免费上课是一件很好的事。

但往往大学生到了农村后,他们的穿衣打扮和农村老师不一样,比较光鲜亮丽,容易让孩子有了攀比心理,总想穿的漂漂亮亮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看着老师的打扮,便想朝着老师的方向学习。

心思不在学习上,憧憬城市的美好

孩子心思很单纯,他们听到大学生叙述城市的生活,慢慢便开始向往城市的美好,不想把心思花费学习上,对现在生活越来越有怨言,总觉得哪里都不如城里好。本身大学生讲述的城市美好的一面,是希望孩子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改变命运。

但孩子并没有这么想,他们对农村生活越来越抱怨,甚至不想继续读书,直接想到城里看一下,到底城里的花花世界是什么样?这样的状况导致了大学生本来的初衷,和最后学生所走的路本末倒置了。

大学生离开时,带走了孩子的心

大学生比孩子的农村老师年纪要小,孩子很容易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当大学生离开时,顺便把孩子的心带走了,孩子总期待着大学生能再次回来给他们教书。大学生不可能把自己青春留在大山里,他们的支教只属于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不过孩子可能很难理解,哭着闹着要大学生回来继续给他们教书,大学生可能感觉支教是一件乐趣的事,从来没有想过对孩子有哪些不好的影响。

村民为了给大学生留下好印象,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大学生。往往村民拿出来的食物,大学生并不在乎,他们对于农村地区生活不会有太多留恋。

总体来说,村民觉得大学生来他们这里支教,并不是一件好事,往往是弊大于利,不管是孩子这样的攀比心理,还是孩子对大城市的向往,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三观。

大学生到农村执教,应该给孩子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

当大学生来到农村支教,同时也把新鲜的事物带到了孩子面前,告诉他们大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有高科技,有智能,有信息化时代。让孩子视野变得更加宽阔,如果不走出自己所在地区,看到的东西是很局限的。

大学生支教活动会让更多学生了解山外有山人外人,外面的世界有太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比较贫瘠,很多学生早早就辍学出去打工,大学生来到农村支教应该散发正能量,启发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

其实这才是大学生来支教的初衷,他们希望更多学生凭借着学习,走向更好的未来。

结语:本来村民对支教是很支持的,有大学生愿意给自己家孩子教书自然很高兴,不过当支教老师离开后,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实在太大,没有办法让孩子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导致不少孩子身上出现了攀比、辍学的消极情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