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复读, 家长做好三件事, 改变孩子一生

有些孩子,你可以看他很皮很皮的,这些孩子,从小要给他,形成超我。因为他比其他孩子的那种心理能量要更大,他胆子更大,他更敢尝试更多的事情,所以形成超我,对平衡他的心理力量,是有好处的。

01 高三的复读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度过这段时间,如何做好心理工作?

首先要清楚的问题是,你的答案是什么?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我要问你这个问题呢?

因为这个问题本不该问别人,而应该问家长自己和孩子。

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回答。

第一步,问自己“在复读高三的这段时间,我想做什么?”

第二步,要问自己的孩子,复读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是怎么想的,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作为父母,没有去询问他的想法,没有了解他的思考过程,没有了理解他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没有遵循他的意见,只是臆测,给出一些答案,本身就是不尊重主体的。

因为主体实际上是孩子自己的。

所以家长和孩子在不断地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慢慢从一个指导性的角色,转换成一个朋友式的角色。

02 父母与孩子工作中的三个阶段

在父母和孩子的工作中,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父母为主导的,告诉孩子该做什么—— 一种家长式的论点。

第二阶段,家长询问孩子在这个角度,他作为主体资格时,他发出他的声音,他的观点,他的感受。

第三阶段,家长和孩子能够有机会坐在一起互相地探讨关于某件事双方的感受,并且在探讨双方感受的过程中建构出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思考,建构出一种超越双方共同思维限制的一种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最有意义的。

03 失败的价值

失败创造了什么?失败创造了一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可能。

家长的三个身份的转化对孩子来说其实就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孩子能够慢慢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的角度开始学会作为一个主体资格去思考,然后再学会做一个建构的参与者来建构出答案,这个对学习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

就像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用一种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怎么样来应付考试。这种角度如果不突破,永远都会有一个思维的死角,思维的限制。

所以我们应该让一个学生能够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到慢慢变成老师的角度,最终能够变成学生老师共同建构出一种观点的角度。

这同样代表着孩子思维方式的拓展,这种思维方式的拓展肯定对他的学习有好处。

最重要的就是失败创造了一种可能。

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经历失败,他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去体验一次像高考失败这样的事情,他不会明白高考失败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或者高考复读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

因为其他人不一定有机会体验到这一切。所以重要的不是在于体验了一次别人没有体验过的东西,重要的是从这个体验中,获得了一些别人无法获得的经验,这才是价值。

所以这些思考的角度都是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探讨的。

家长从父母的身份慢慢变成和孩子朋友一样的身份来推心置腹地谈一谈,这本身就代表着孩子的人格在成长。

他可能需要更多地为自己的未来考虑,更多地用自己主体性的资格来考虑自己和这件事情的关系。

这个本身能创造出孩子自发性的关于学习和思考的一种状态。

这种自发性的学习状态本身是很减压的。

就像当你被动被别人命令工作时,会感觉很难受。但当你自己愿意去做一件事情时,压力会减少很多。哪怕做的是同样一件事情。区别就在这里,原因就在这里。

当一个孩子能够拥有一种主体性的资格,而不是被家长所要求的一种孩子的身份,他和家长能够以朋友的身份来谈论某件事情,他自己思考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人生带来的影响。

这个时候他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动力就转变了,学习动机和动力的转变常常被认为一个人学习状态、学习能力的一个飞跃的一个必要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切记不要太多地告诉孩子要做什么。

04 让孩子独立思考

可以设想一下,一个高三的学生,从他的大脑发育的成熟度而言,以及他对自己学习状态思考的深度而言,都不是家长能够达到的。

家长不可能比孩子更能明白学习过程中他应该做些什么。最主要的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孩子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其实不是的,而是因为你没有给他一个主体性的资格去思考这个问题,他是被动的。

人们在被动时不会太多地去考虑与自己相关的问题。

所以当家长把这个权利交给孩子,特别是像高三这件事情。

家长可以这样说几句话:“对我们而言,其实你已经超过了18岁了,不管你是复读还是上大学,对我们而言你都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

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你渡过高三复读这一年,其实和你在大学里面读一年级在我看来都是没有区别的。

因为这都意味着,你都要学会一些东西,站在一些新的人生角度去看问题。这代表着你将用一种更加成熟,更加成年人的方式去处理一些事情。

所以我们将会削弱我们作为父母的一个角色。

然后我想问你,你需要我们在这一年里面为你做什么?我们会配合你,我们会给你更多的属于你自己的权利去决定你想要怎么度过这一年。”

人生重要的不是你经历过多少个十年与过去,人生更重要的是,你能创造多少个崭新的十年与未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