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baybet雷竞技

充分调动高校专业型干部的能动性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体系,正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建设一支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干部队伍尤其是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提高到战略高度。如何调动高校年轻专业型干部的能动性,助力大学治理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专业型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厚植爱国为民情怀,是调动高校专业型干部能动性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一些高校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存在“三强一弱”的特点,即学术科研能力强、专业体系意识强、业内合作经验丰富,但往往社会历练比较单一,其中大部分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校门,较少有机会直接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政治生活历练的机会也较少。高校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重要指示,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凝聚爱国奋斗的统一战线,筑牢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作为高校专业型干部,既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熟悉教书育人方法,善于处理师生矛盾,解决教育教学发展问题,又要始终满怀“一寸赤心惟报国”的情怀,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爱国为民的情怀在三尺讲台上悉心传递,在润物无声中努力实现教与学同频共振,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贡献专业智慧力量,是调动高校专业型干部能动性的现实需要。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社会矛盾的新变化,各项工作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加快培养造就具有前瞻视野和专业素养的年轻干部队伍成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高校作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集聚地、专业型领导干部的“蓄水池”,培养造就的一大批懂专业、会育人、善治理的复合型领导干部,充分贡献专业智慧与科学方法,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应国家之所需,积极利用专业特长服务“国之大者”,成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教育强国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但同时,随着人才“引进、培育、留住”三难问题短期内难以缓解,高校专业型干部任职意愿弱、岗位经历少、培养周期长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型干部智力优势与管理才能、注重培养高校年轻专业型干部的社交能力、强化对专业型人才能动性与社会性的认识将成为撬动这支队伍加速成长的动力杠杆,是着力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

搭建多维成长平台,是调动高校专业型干部能动性的方法路径。“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专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能力和发展方向,高校在引进之初就有较深了解,对其学术发展也会持续关注,但对其管理意愿和综合能力了解相对较少。如何发挥年轻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实现教书育人、学术科研与社会工作互促互进,高校要充分重视与系统谋划,提前布局年轻专业型干部成长路线,如在内部推动构建“成长链”,在外部打通建成“竞技场”,充分发挥好“传帮带”作用,让更多条件成熟的年轻专业型干部“小步快跑”提高适应性,注重选拔具有管理能力与经历的专业技术型人员到适合的管理岗位任职。高校要坚持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年轻干部,善于给条件成熟的年轻专业人才创造机会,搭梯子、铺路子、压担子,鼓励年轻专业人才聚焦教学管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环节出思路、给方案,兼顾专业性与实用性,勇于尝试、大胆创新。

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是调动高校专业型干部能动性的检验标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全面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加强群众工作能力。实践证明,充分重视团队协作、推动合作共赢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有可能做好、做强行政管理工作,例如在理工科专业人才中,主持或者参与组建课题组的专业技术人才比单枪匹马独自做科研的人才承担社会工作的占比更大,更好统筹教书育人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比例更高。一般情况下,团队意识强、群众口碑好、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大局意识也会较强,走上领导岗位后团结协作谋发展的意识也会较强。当然,具有专业学识的高校专业型年轻干部,懂得用专业思维分析问题、用专业精神推动工作、用专业方法攻克难题,但在做师生工作、群众工作时,更应当主动走进师生学习生活实际,经常走进“教室、宿舍、食堂、实验室”等师生活动领地,用“百姓话点家常菜”等接地气的方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努力赢得师生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目标认同,充分提升师生参与和支持工作的主动性,达成广泛共识。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党委组织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