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于广大学子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及家长的第二场“考试”,大量提供报考志愿规划、招生政策解读等服务的中介机构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不少诈骗分子也瞄准了高考招录市场,设置各类“陷阱”对考生及家长实施诈骗,犯罪手段不断翻新,扰乱考生正常报考流程。
目前,高考招录类诈骗犯罪贯穿成绩查询、高校及专业咨询、政策解读、志愿填报、录取交费等环节,犯罪分子利用考生及家长渴望报考优质大学、热门专业的心理,变换花样骗取钱财,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诈骗套路:
一是诈骗分子谎称具有内部关系,可以帮助未达提档线考生通过预留名额、内部招录等“特殊”渠道获取高校录取名额,诱骗考生家长向其支付“办事费”,一旦成功骗取钱财,立刻“跑路”失联。
二是以“提前查分”“免费报考咨询”“志愿填报攻略”等“外衣”隐匿于各网络平台,确定诈骗目标后,精准投放“钓鱼链接”,窃取考生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或将其出售给不法中介牟取利益,或利用其继续实施电信诈骗。
三是冒充留学中介,瞄准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及家长,推荐其办理出国留学,谎称可帮助准备申请资料、出具推荐信、办理签证等,并收取高额中介费,甚至以需要语言证书、志愿活动等为由实施“连环诈骗”。
四是伪造并向考生寄送虚假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冒充高校工作人员向考生谎称其已被提前录取,要求考生向其支付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等相关费用,甚至威胁考生若不及时付款可能影响入学手续办理。
此类诈骗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网络平台上关于高考招录相关信息“鱼龙混杂”,官方网站与诈骗钓鱼网站交织,难以分辨;二是考生及家长反诈意识有待提高,仍存在侥幸心理,容易被诈骗分子的花言巧语蒙蔽双眼;三是部分受害人在被骗后羞于维权,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成为滋长相关违法犯罪的温床。
对此,考生及家长应提高警惕,通过教育部门及各大高校官方渠道了解相关政策,切勿相信“天上掉馅饼”类招录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同时应加大对高考招录类诈骗犯罪的惩处打击力度,协同各网络平台提前研判、预警诈骗风险,做好普法宣传工作。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