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某211高校“毕业照公主”被嘲上热搜: 高学历真的不代表有文化

事件回顾

热搜上的两件事,让我感触颇深。第一件事,是国内某211高校的一位女生,在小某书上发了自己的毕业照。配文是:“毕业照因为穿得太亮眼被叫到第一排,是什么体验感?太爽了哈哈哈哈哈哈。”

图中,两个穿着迪士尼公主裙的女生坐在第一排,一个穿着白雪公主裙,头上戴着红色蝴蝶结;另一个穿着贝儿的黄色公主裙,很是出众。人群中确实只有她们最亮丽醒目。发毕业照的这个女生,或许以为自己会收获大量的“彩虹屁”,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出乎她的意料。一位在这张毕业照中站在后排的同学,发了这样一则帖子:“今天看到这两个同学发的这个照片,毕业照瞬间不想要了。”

他交代了一下这张毕业照的拍摄背景:当天,拍毕业照的摄影师看两名女生穿得亮眼,就把她们叫到了第一排,但没有经过任何老师的同意。他气愤的原因主要有五点:第一,这两个同学发照片的时候,没有给其他同学打码,让别人沦为了背景墙陪衬。第二,拍毕业照前,通知过大家当天的服装要日常、得体,明显这两名同学的着装完全不合规。第三,这是整个大学时期最宝贵的一张照片,以后挂在家里,每次看却只能一眼看到她俩。第四,集体照不是个人写真,她们的行为根本没有考虑其他人的感受。第五,第一排坐的都是教了同学们四年的老师,而这两个同学,坐得比老师还靠中间。代入一下这个同学的视角,整件事确实令人不适。毕业典礼上,你穿得夺目亮眼是你的自由。但拍集体照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别人造成影响。那可是所有人一生只拍一次的大学毕业照,你出尽了风头,但别人呢?别人规规矩矩地按要求,穿得日常、得体,又凭什么沦为绿叶?后来,另一位学生也出来科普:

这两个女生其实是服装表演专业的,而拍毕业照的是设计学院,很多人都不是她们的同班同学,甚至都不认识她俩。有位网友的评论特别形象:“蹭人家毕业照还喧宾夺主,就像去蹭吃陌生人的婚礼酒席,还穿着大红衣服或白色小婚纱。”作家梁晓声说过一句话:“文化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很明显,这两个女生,虽然学历不低,但并没有真正的文化。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有时候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或者谈吐显得有多博学,而是看他有没有为人处世的分寸。

第二件事,是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的“南京理工大学贫困生事件”。

南京理工大学的贫困生比例大概是28%。不少家境贫困的学生,碍于面子,不愿申请贫困助学金。因为那些繁琐的流程,比如申请、评审、公示,都是公开进行的,难免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怎么办呢?南京理工大学想出了这样一招,用上了大数据分析:把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次、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悄悄列为受资助对象。也就是说,午餐和晚餐几乎都在学校食堂吃,但每顿饭不超过7元钱,这样的学生确实在经济上有些困难。他们可能每顿都是素菜配大米饭,再就着点免费的汤,偶尔周末才奢侈一点,点个肉菜。

这部分贫困生,不用审核,不用公示,学校直接将补贴款打进了他们的饭卡。这就是不动声色的善良,换位思考的温暖。因为懂得他们的窘迫,所以心怀慈悲,能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这两起事件一对比,高下立判。有人只顾着自己出风头,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口诛笔伐。有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还给别人留足了体面和尊严,获得网友盛赞。很喜欢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很多时候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不过是多了一份换位思考的体谅,一份推己及人的善良。”

作家牛皮明明说过一件关于他朋友的事。朋友是上海著名的投资人,因为工作原因,所以对个人形象有比较高的要求。他每天都会穿一身价格不菲的高定西装,领带和袖口也都是精心搭配的。但每次和同学聚会,他都会换上普通的T恤,把好车放在车库里,打车去。虽然毕业二十几年了,可同学关系依旧像学生时代一样舒服自然。有人问这位朋友为什么每次参加同学聚会都这样穿戴。他说大部分老同学物质条件没有自己好,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运气差。而是因为自己出生在上海,父母是上海第一批成功的商人,自己的起点就比很多同学高。选择换下昂贵的西装,打车去跟同学聚会,是不想让同学们有不好的感受,产生心理落差。《人性的弱点》中就有这样一个观点:情商高的本质,是懂得真心实意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所谓的情商高,并不是你口才多好,而是你心里装着别人,能照顾到他人的感受。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OPV思考法”,对我很有启发。OPV也就是Other People’s Views,意为“他人的观点”。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引向问题所涉及的其他人,尽可能看到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考虑的因素越全面,思考才会越周全,做出的决定才会越靠谱。OPV思考有三个原则:1. 不论你是否同意,都应该考虑其他人的观点。2. 每个观点对其持有人来说都可能是正确的,但把它用于别人就不一定正确。3. 要能分清观点之间的差异。你必须将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在其他人的位置上,体会他们的感觉,揣测他们的观点。这个方法也分享给大家,愿我们都能拥有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