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北大教授吐槽女儿走红: “我奋力托举你当学霸, 你势不可挡成学渣”

有一段采访,让“北大教授丁延庆”突然走红。

丁延庆是何方神圣?布谷妈先给大家科普一下:

农民家的孩子,从小被誉为“神童”。6岁能背新华字典,北大本科、硕士毕业,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北大博导、副教授。

总之,他身上的光鲜履历,可能是普通人用几代人的努力,都难以到达的高度。

龙生龙凤生凤,他们的孩子,也应该不成龙便是凤。但我们来听听,他在采访中是怎么吐槽自己女儿的?

“作为北大教授,您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平庸的小孩吗?”

“完全接受,必须接受,认清楚这一点,对谁都好。

一开始老师说,女儿学习跟不上,有各种问题,我焦虑到睡不着觉。

我跟妻子都北大的,智商都不低吧,每次教她做作业,我真是......

我是农民的孩子,她是学霸的孩子。这是天道,没办法。”

即便有着闪亮的头衔,但回归家庭,作为一个普通的父母。面对孩子的学业,即使想奋力托举,丁教授也从美好畅想,到怀疑人生,到最后苦笑“认命”----孩子以势不可挡之势,成为学渣。

“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大概率不如我们。”

小舍得中,学霸南俪无奈感慨的一句话,不仅说出了丁教授的心声,更是道出困扰无数学霸父母的难题:

父母再成功,下一代却很有可能只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

很扎心,但现实。

有调查说,85%的家长,希望自家孩子成为优秀的前15%。每年全国报名高考的人数,在一千万左右,有数据统计显示:

能考取一本的孩子,只有前6%。上211大学的,前2.41%。能考上985的,只占0.79%。想要挤进清华北大,孩子必须是全国的0.03%,真正的万里挑一。

即便父母是学霸,也未必能保证,自家的孩子,可以一直赢得那前百分之几的概率。

同样是北大教授、博导的刘瑜,也曾发表过一场演讲。

她认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焦虑。而父母应对这种焦虑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进行大量的知识或技能储备。

就像《小舍得》中的子悠,当欢欢在唱歌跳舞、天真玩耍时,他在刷题、赶培训班、提前学奥数。跑得比人快,学得比别人多,就能将他人甩在身后,以增加对未来的确定性。

但当一个父母这样做了,就必然有其他父母跟着效仿。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进入一种恶性竞争:比谁花的时间更多、睡眠更少,付出的代价更大。

而后果是,孩子即便如愿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获得了体面的工作,拥有光鲜的外表。他们内心,却早已支离破碎。

北大儿童青少年卫生所曾发表一份报告:在调查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中,每5个孩子,就有一个曾考虑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你可能会说,哪有那么夸张,也没见身边有多少孩子做过这样的傻事啊。

虽然这么极端的少见,但社会学博士山羊月却指出,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待,会直接钝化孩子对成就的认知。这会导致孩子无法从最依赖的家庭中,汲取足够的成就感。

如果在父母那里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孩子便会产生一种类似自卑的情绪。即便分数很高,学业很好,但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声音,在对自己不断否定,使他不断想逃避、放弃。

这种心理,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对成就的认知。在往后的人生里,他会后劲不足,从而越来越真正地趋于平庸。

承认自己的孩子,在未来大概率是个普通人,其实并非失败。

因为做父母的使命,从来都不是让孩子在流水线上成为最成功的那个,而是让他在自己的生命里,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不同。

但著名投资家彼得·蒂尔,在他的著作《从0到1》中表达的观点却正好相反:不幸的人都一样,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

孩子的不幸,可以说惊人地相似:学业重、压力大、父母期望高、自己很无用。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自己无法摆脱的人生。

但长大后幸福的孩子,却是能在不同的领域里,找到不同的人生,发挥自己的长处,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正如布谷妈在后台看到一位读者留言的那样:

焊不锈钢的、贴地板的、做木工的,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甚至能让念了大学当老师的“学霸”,在他们面前也毫无优越感可言。

这个社会,不是挤过独木桥就赢了。往往那些少有人走的路,却恰恰成为了孩子走向成功的路。

日本有个新兴的吃香职业,叫“收纳咨询师”。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一件事,若能做到极致,那便赢了大多数。

与其让我们的孩子,千篇一律地站在同一条跑道赛跑,不如让他站在自己擅长的跑道使力。

当然,如果孩子本身是个学霸,喜欢学习,有挤进名校的实力。做父母的肯定得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

但如果孩子有其他相对更好的优势,我们不如妨沿着他的独特性,帮他找到适合自己位置,穿合适的鞋去奔跑。

哪怕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他若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那么,他就是成功的。

知乎有个话题:“有一个平庸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体验?”

最高赞的答主,博士毕业,亲自辅导娃作业,却一度无法接受自家孩子的智商。她自己报兴趣班,代表作都是班里的顶梁柱。孩子报班,不仅吊尾,差点被劝退。

后来她也看开了,不再计较孩子的分数,也因此发现了他身上无数的闪光点。最重要的是,孩子对她的爱,能治愈一切。

叫她“漂亮的小妹妹”,逢年过节给她包红包,饿了分享自己的零食,生气了关心、包容她。除了学习差一点,却是一个有爱、有温度、善良无私的普通人。

但,这已经足够了。

活成他独一无二的样子,比千篇一律的模样,好过上百倍。

网上有个话题: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答案里边,没有人说年收入多少、坐到什么样的位置。相反,有一个极简单且平凡的答案,大家一致认同:

有着坚韧的性格,不管在什么岗位,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

可见,更多网友认可成功的定义,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一个人的心灵,是否足够强大、自信,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状态。

每个孩子,有千万种姿态,就必定有千万种成功。我们不应该用一种成功的标准,去圈定千千万万个孩子。

当我们为教育、为分数、为孩子的未来而焦虑不安时,不妨想想教育家刘长铭的话:

“我们无法接受孩子普通,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孩子本身,还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

纪伯伦在诗里唱到:孩子借助我们而来,却不属于我们。

他们会带着自己的使命,奔向远方。

愿我们奋力托举的孩子,都能展开翅膀,飞向属于他的那片天地。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