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社会,父母对儿女的“教育”,其实愈发重视。于是乎,“鸡娃”的情况就层出不穷了。
所谓的“鸡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这种不断打鸡血,不断安排孩子学习活动的行为,成为了如今父母的“首要选择”。
在很多父母看来,只要我鸡娃了,让孩子打满了鸡血,那孩子就一定可以考出好成绩,去到好的学校,拥有好的未来。
可是,现实真的如此吗?其实,未必如此。要知道,你越是希望得到什么,那你就越是得不到什么,极有可能会事与愿违。
有些家长鸡娃,谁知道孩子连大学都读不上;有些家长鸡娃,谁知道孩子连找工作都成问题;有些家长鸡娃,谁知道养出来毫无主见的孩子。
鸡娃到了极致,那就会“物极必反”,终究是有问题的。很多事儿,很多方法,其实适可而止就可以了。
从小开始鸡娃,没必要。有些时候,散养,有可能更有效。
02
“从小开始鸡娃,到研究生毕业后失业。”
广州的张先生,他的儿子硕士毕业了,谁知道找不到工作,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于是乎,儿子就听从张先生的话,一味心思考公考编,根本没有去赚过钱,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难。
其实,在儿子小的时候,张先生就特别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有时间,就去上兴趣班。空闲的时候,就去补习刷题,找老师一对一重新教回学校的知识。
后来,儿子还真的考上了不错的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只不过人呆呆的,没有什么活跃的想法。哪怕高考的分数出来了,儿子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只能求父母拿主意。
幸运的是,他考上了一所双一流大学,虽然不是985和211,但他就在广州市内读书,也不用出省,大学城离他家特别近。
大学四年后,儿子也不知道找什么工作。由于他是文科生,只能读文科专业,所以他失业,那是很正常的情况。后来,在父母的建议下,他考了研究生。
据说,他考研究生报的班,都是父母找来让他报的。而他,基本没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父母所选择的,就是最好的。这,就导致了他研究生毕业后,还依旧失业。
03
张先生就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培养孩子花了那么多钱,鸡娃到了极致,为什么研究生毕业的他,依旧连工作都找不到呢?”
我回了他这么一句话:“父母把儿女自己的责任都承担了,一直帮着他们选择,让他们成为了温室的花朵,那他们又如何能够自由且独立地成长呢?”
如今的“鸡娃”教育,说得好听点,叫父母为儿女打鸡血。而说得不好听点,就是父母在培养一个以自己想法为基础的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父母鞭策一下,他就动一下。父母不鞭策,他就不动了,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这,其实就是“鸡娃教育”的弊端。
尤其是在“全民兴趣班”的环境中,父母连孩子喜欢什么都不知道,就帮孩子做决定,去报不同的补习班。如果孩子真的不喜欢,那他能学的进去吗?
学不进去的兴趣班,报的再多,也于事无补。到最后,只是苦了孩子,扼杀了他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以及苦了家长罢了。
我想,鸡娃之事儿,不要做到极致。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该散养的时候,要散养。否则,我们只是在塑造流水线的产品而已,千篇一律,毫无意义。
04
很多人都觉得“散养”不好,比不过别人“精养”的孩子。
我想说的是,散养的孩子,父母只要教育他们不走歧路,让他们自由发挥,同时练就自身的“内驱力”,提升自己的自律能力,相信他们会更加优秀。
邻居的儿子,从小到大都是自己去学习,自己去读课外书,自己去找事儿做,丝毫没有上过什么补习班和兴趣班。
因为他的父母需要工作,同时也没有文化,只懂得让孩子不走歧路,所以才对孩子放手,让他去自由发挥。到最后,他们的孩子,自律能力和独立能力特别强。
在读大学的时候,邻居的儿子就自己兼职赚生活费去了,不仅体验了生活的艰难,还明白赚钱的不易,所以他活得比较简朴,有余钱的时候,还补贴父母。
后来,他出来工作了,虽然苦了一点,但他熬了下来。如今临近三十岁,已经靠自己的能力,存款四五十万了,特别不错。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会错过什么机会。可我们都忘记了一点,父母只能陪伴孩子一时,而不能陪伴他一辈子。既然如此,及时放手,适当散养,才能让家庭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