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瓷娃娃”。她患有成骨不全症,小时候,她的活动范围大多不超过房间里那张一米宽的小床。
另一个是县级“非遗传承人”。她通过学习毛线编织技术,成为县里带头致富的名人。
曾经的王妙,连正常走路都无法自己完成,稍一使力,就会骨折。那时候,她的生活是灰暗的。现在的王妙充满自信和力量。
几年前,她在线学习编织技术。编织的帽子、兔子、玫瑰花、抱枕、手套、长颈鹿等小物件惟妙惟肖,多次获得国内大奖。
她的名气越来越大,也开始通过互联网授课。有超过1000名乡里、村里的“妈妈们”跟着她学习编织技术,把编织好的工艺品卖向全国,收入提高了不少。
互联网改变了王妙的人生轨迹,也让乡亲们实现了家门口的灵活就业。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看来,灵活就业正从正规就业的“拾遗补缺”转变为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在当前稳经济、稳就业的大形势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带动灵活就业走向更广、更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1」
超乎想象的灵活就业“江湖”
小许,1989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18岁那年,他不上学了,跟老家很多同龄人一样前往南方打工。因为没有技术傍身,加上年轻,“心性定不下来”,他辗转中山、珠海等各地的毛织厂、电子厂,最后经家里人介绍落脚杭州当保安。
时间飞快,一转眼十多年过去。小许心态起了变化。“从2007年一下学就到外面打工,漂了十来年,没挣到什么钱,也感觉没一点进步,我就开始厌倦这种状态。”痛苦思考之后,他觉得,“自己性格内向,想在外面混出个人头地很难,不如试试提升自己,靠脑力而不是出卖体力和时间,说不定能有所改变。”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买了台“二手笔记本”,开始自学PS。断断续续地自学让他有了一定基础,但还不足以靠这门技术赚钱。2019年,他在腾讯课堂报名了PS课程,一边当保安,一边系统学习。他一般早上6点起床,赶在8点上班前学习2小时;上夜班没事儿的时候,他就拿出手机,把白天老师讲的课再重复一遍。
辛苦付出终于迎来收获,他得到的第一笔订单是“5元修改一张图片”。虽然很便宜,但他高兴,在QQ空间发了条动态“庆祝”。后来,他从网上接到越来越多电商店铺“装修”的订单,从一天兼职五六十、一百多,到现在,他已经辞了保安工作,回信阳老家全职干起了修图师,一个月收入一万多。从兜兜转转的外地打工人,到老家高收入人群,小许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家住重庆的陈哥,原先和妻子经营一家火锅店,自2020年疫情以来,火锅店断断续续地开张、歇业......面对不能停缴的房租和员工工资,陈哥和老婆商量后决定及时止损,关门停业。他把家里的奥迪卖掉,换了台新能源汽车,当起了一名网约车司机。他妻子也在朋友的餐厅打点儿零工。
现在的陈哥一个月收入将近一万块。40多岁的陈哥乐呵呵地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更难免意外,任何时候从头再来都不晚。”
年近六旬的李阿姨,跟着读研究生的孩子来到北京,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她,第一次实现了“就业”。她在中介的帮助下,找了两份兼职家政工作。中午四小时到一个顾客家里打扫卫生、做午饭。下午4点至晚上8点,去另一家接孩子放学并做晚饭。这样的生活,让李阿姨很满意,“比老家挣得多,还能照顾孩子。”
小刘,在广州某大学独立学院读大三。去年暑假,他没有回老家,而是在广州兼职当了两个月的外卖小哥。虽然皮肤晒黑了,但是他赚到了下个学期的生活费,理解了父母的辛苦,跟父母沟通起来也更加顺畅。小刘说,“外卖时间比较自由,像是在城市里兜风一样,我们班快一半的同学都去做兼职了,送外卖是首选。”
王素美是湖北孝昌一个普通农民,她怎么也没想到手机成了自己的“新农具”。她从2020年学习直播带货,注册微信视频号后,每天举着手机深入养殖基地,让网友360度无死角地查看鸡鸭的生长环境,介绍鸡蛋和土鸡的养殖。现在她一周进行四场直播,到目前为止,她的视频号已卖出了30余万枚鸡蛋,1万多只土鸡。
看完这些故事,你会发现,其实灵活就业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可能是外卖员、保洁员,可能是网约车司机,也可能是网上兼职的模特,直播间卖货的主播。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年纪不同,但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灵活就业,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我国,灵活就业包含兼职、外包、劳务合作、短期合同、自雇合作、劳务派遣等多种方式。而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口已达2亿人,占就业总人口26%。这意味着,每四个“打工人”中,就有一个是灵活就业。
除了规模之大让人意想不到,灵活就业的新变化也出人意料。以前,提到兼职或者劳务外包,大多数人会想到低端劳动力工作。但在互联网新经济、新业态带动下,越来越多知识型、技能型职业出现在灵活就业人群中。
新京报4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灵活就业呈现“高学历”、“青年化”的趋势,当前灵活用工人员普遍有 及以上学历,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
从职业岗位看,虽然生产工、建筑工、保洁员等“普通岗位”仍是企业灵活用岗位主力,占到45.6%。但“IT和其他技术人员”高居第二,达到18.2%。行政、人力、财务、法务等岗位占比也达到3.2%。
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日前发布的《数字生态就业创业研究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在微信生态中灵活就业呈现“高学历化”的趋势。
「02」
互联网成灵活就业的新引擎
灵活就业市场意想不到的变化,源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其中,互联网是一大变量。
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电子厂工人、建筑工人、保洁员等等是灵活就业的主力,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造和高速推进的城镇化为他们创造了就业机会。如今,灵活就业的新变化主要得益于依托互联网兴起的共享经济、外卖经济、电商经济等等。它们创造出的新业态、新岗位,像海绵吸水一样,吸纳了巨大的劳动力人口。
前面提到的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等,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互联网是新经济新业态的策源地,一方面它们扩大了灵活就业的岗位供给,另一方面给就业人员带来更多选择机会。以外卖员为例,有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有约1300万名外卖骑手,已经占到全国人口基数的近1%。而在2020年9月,国家邮政局表示全国快递小哥已达到400万。
此外,互联网还提供了许多新的岗位。比如,电商主播、设计师、信息审核、数据标注等等。
今年3月,央视就报道了河南信阳光山县发展数字经济,吸纳灵活就业的案例。当地一家提供无人驾驶项目数据标注工作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人在河南,但服务的对象却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数据标注员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随时随地办公。”
而基于电商、视频录制、直播带货等新模式,许多残疾人也通过互联网实现灵活就业甚至自主创业。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劳动残疾人中通过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达到2.2万人,占就业总数的五分之一。
除了提供更多、更新的岗位,互联网还提供了通向新岗位的通道。一些劳务公司在短视频平台开展直播带岗,将招人单位的真实信息以直播的方式传递给应聘者,提高了劳动者和岗位的匹配效率。此外,类似猪八戒、一品威客等服务众包平台,为灵活就业的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展示、交易撮合等服务,并通过平台机制,保障灵活就业工作者的权益。在这些平台,创意设计、文案策划、软件开发、影视制作等工作都可以外包。
《数字生态就业创业研究报告》指出,数字生态为就业提供新动能,拓展了就业吸纳渠道。“数字生态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近年来完成了从边缘补充到重要组成的转变。特别是电子商务、共享经济、数字内容创作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带动就业人数快速增加,已逐渐成长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
以微信为例,视频号成为新的增长动力,在视频拍摄、直播带货等方面带动了1341万个就业机会,微信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促消费、稳就业的作用,小程序的开发、产品、运营等工作机会超过839万个,在公众号创作、私域运营等其它领域带来2438万个就业机会。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鼓励个人利用社交软件、知识分享平台、音视频网站等新型渠道就业、创业。
互联网还为灵活就业者提供了学习进阶的路径。当前的灵活就业中,有许多因职业瓶颈或想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型的案例,而互联网提供的低成本、灵活的在线学习工具,为他们提供了系统学习培训的方式。
河北石家庄的杨先生,大专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软件外包企业、互联网金融公司工作过。遇到互联网寒潮,所在公司裁员,他失业了。后来,他通过腾讯课堂系统学习编程课程,成功应聘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目前,他仍坚持每天三四个小时的学习。
开篇的王妙也是通过腾讯课堂学习编织技术,并在腾讯课堂开课,向更多人传播编织技术。腾讯课堂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入驻培训机构超过13万家,审核上架课程超过40万门,满足求职人丰富多元的学习需求,累计服务了全国数亿“学生”。
学习、求职、就业,互联网为灵活就业提供了“一条龙”服务。不论处于何种阶段,都可以从互联网以较低成本和更便捷的方式得到支持,这也让越来越多人灵活就业成为可能。
「03」
稳定就业,灵活就业还有多大想象空间
不论国内国外,灵活就业都是大趋势。国外已诞生灵活就业领域的巨无霸平台。2015年成立于美国硅谷的自由职业者平台Upwork,现已拥有1200万注册自由职业者,每年促成的交易超过10亿美元,为全球180多个国家的企业提供灵活就业服务。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随着经济结构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中国灵活就业也将迎来巨大发展。有报告显示,到2036年,中国可能有4亿人成为散工经济下的独立工作者。
政策对灵活就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首次提出把支持灵活就业作为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的重要举措。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今年初,国务院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
《数字生态就业创业研究报告》指出,数字技术公开、透明、留痕的特点也有助于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障,并举例微信支付的务工卡解决方案,其数字化解决方案涵盖了入职-打卡-签约-投保-领薪全流程,可有效解决灵活务工人群的权益保障问题。
可以预期,随着社会保障的完善,灵活就业还将进一步壮大。而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还将在此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其一,互联网已经完成对各行各业的渗透,成为新的经济基础设施。几乎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岗位都与互联网发生关联,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完成共享、兼职等。这让互联网成为稳定就业、促进灵活就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刘向东表示,互联网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进一步降低线上创业就业成本,在扩大灵活就业方面是个必不可少的集合器,以及功能强大的创业就业“孵化器”。
其二,从人才结构看,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劳动力市场主力。90后、00后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是互联网原住民,对互联网催生的各类灵活就业接受度更高。某招聘平台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市场研究报告》显示,90后与00后灵活就业者占比超过50%,其中95后占比21.43%,90后占比20.68%。
相比去工厂,年轻人更愿意去当外卖员、快递员,这些工作自由度高,且收入更高。另一份《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也指出,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及对人才要求提高,越来越多人选择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等多元的就业形态。
其三,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性,使得其在就业人员技能培养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互联网不仅提供岗位的需求,还帮助就业人员提供应聘、胜任岗位的学习机会。尤其在 领域。
一方面,互联网为 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通道。大批优质直播课、视频课等学习内容,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可以灵活地接受 。腾讯课堂的课程涵盖了农业生产、工业设计、电子商务、IT互联网、建造工程等诸多领域。而互联网的方式,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前面提到的小许,就是利用上班嫌隙,打开手机学习课程。
还有很多人通过在线学习实现了职业升迁。28岁的尹宇凡,曾是一名外卖员,他渴望收入更高、更稳定的工作。于是,一边工作一边在腾讯课堂学习编程。经过半个月的系统学习,他成功在老家合肥和上海拿下4个offer。最终入职上海一家公司成为C++开发工程师,月薪11k。
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推动 的精细化、专业化发展。比如,90后王妙在线学习的编织课程,还有数据标注师等更冷门、更新兴的领域,互联网都能满足。
基于互联网的这些优势,教育部也在打造 数字化“1+5”体系,即 决策大脑系统和决策支持中心、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心等等。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借助互联网推进 。2020年以来,上海市人社局、广东省人社厅等与腾讯课堂达成合作,推进当地在线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专项能力考核等各项工作。
[结束语]
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营的新基建,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基本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在学习、就业等领域,互联网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稳定就业的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