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小学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是什么?

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学生的整体文化,帮助学生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纠正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符合这样一种观点,即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学素质,探索人的美德和价值观,关注人的健康和幸福生活。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考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存在着考什么便教什么的错误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对重点段落和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时间一长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方面流于形式,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由此可以推断,积极心理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渗透和应用,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知识和教育目标。这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正在迅速发展。随着物质文化逐渐丰富,人们把注意力转向建设精神文明,并关注我们公民的整体素质。强调发展优质教育。优质教育的基础是尊重个人差异和良好的个人素质,以每个人的个性为基础,发展良好的个人潜能和健康的人格文化作为特色教育。

总的来说,高质量的教育是基本和相对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往往强调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看待青年,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它关注人们的独特人格特征,并能在某些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自己的扫盲制度。

我国目前的教育水平深受“面向测试的教育”的影响,中国教育的重点不再适应中国目前的国家发展。我们必须努力使我国不仅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且成为一个有才干的国家。这迫使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优质教育,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继承者,以适应时代的变化。高质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流。这不仅关系到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且关系到我们伟大国家的未来。

积极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品格优势与美德,这与传统德育课堂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所以,在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阶段,帮助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锻炼其身体机能和心理素养,让学生尽早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全方面综合发展。

契合学生心理需求的重要途径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阶段,该阶段其生理发展速度快,并且记忆力深广度均达到了顶峰,抽象思维也逐步形成。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速度发展同样迅速,因此他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学习成绩,发展自我能力,注重自身的个性特征和外在形象。假如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速度滞后于生理发展速度,那么便可能迎来成长危机。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善于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学习打好基础,由此可见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等都有积极作用。

增强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传统教育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能力,而对优势美德与幸福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积极教育不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业能力,还专注于发展学生的美德品格与获取幸福的能力。积极教育追求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完整的发展以使其有能力创造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积极心理学此时可以融合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发展并培育学生的优势品格。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让写一篇题为“描述一个自己是处在人生巅峰的场景”的作文。这是一个典型的积极自我的干预方法,通过回忆书写来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与自信。

而题为“描述一件在生活中使用你的显著优势解决问题的事件”的作文,则可以激活学生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创造性地使用自身优势的潜能。这样,教师在课堂内外向学生传播积极教育的理念,教师与学生的日常对话通过积极、适时、有效的回馈技术去欣赏学生的品格优势、强化其品格行为以及激发其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最终,这不仅能让学生产生主观幸福感同时也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可见,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其基本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达到最佳的自我状态,让学困生也能感受到主观幸福、心理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和谐统一。

培养学生积极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在授课过程中,不论是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均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感体验过程。

积极心理学强调要帮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消除学习的枯燥感和压力感,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仅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还能减少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带来的消极情感。

不仅如此,在语文教学这片相对开放的沃土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渗透和相关理论的实践运用,有策略的发掘学生的自身积极潜在因素,从而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完善自己,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符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情景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越来越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就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分析,课程改革在关于人才的培养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当前,在各种思潮的侵袭下,以及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下,初中生普遍存在着偏科的情况,特别是一些男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不高,甚至存在厌学的情况,一些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显然没有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

站在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分析,这主要是“知”和“情”、“行”、“意”未充分结合起来。积极心理学在语文课堂互动中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有效的互动中习得语文的相关技能,充分释放他们在感知、鉴赏等方面的潜在能力,搭建起他们积极的心理机制,推动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符合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初中生因其正处于青春期,此阶段其身心发育尚不完全,同时还是其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学生均得以快速发展,积极教育是符合人类大脑活动规律的科学实践。

一般技能的掌握依靠的是低级脑细胞的活动,低级脑细胞负责具体的信息加工。高级脑细胞负责美感、共情、共鸣等功能。而且高级脑细胞的活动越多,我们人类的智慧程度就越高,人类的情感越积极,人类的成就就会越大。

我们一定要培养活跃的高级脑细胞,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灵性、悟性、感性和更高的德行。不仅如此,初中阶段同时还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品格,主要包含知识和智慧、勇气、人道、公正、节制、超越等。

虽然初中生因为其年龄的限制,其心智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为人的积极品格优势,注重挖掘人性积极的一面,并发展积极的人格,因此符合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