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封面评论 | 非学科类培训暑期火爆, “报班”愈发成为一种下意识动作

蒋璟璟

“双减”政策落地后,昔日火爆的学科培训开始迅速“降温”。但是,在2022年的暑假,家长们也没让孩子闲着,尤其是艺术和体育培训开始火爆。出于培养特长、满足兴趣、升学加分、强健体魄等多种因素考量,不少受访家长表示,暑期为孩子报名了2-4门体育艺术类培训班。记者走访位于湖南和河南的多家艺体类培训机构发现,艺体类培训的课时费普遍高于学科类培训,为暑期培训支付费用过万的家长并不罕见。(21世纪经济报道)

“双减”强势落地之后,非学科类培训接棒走红,可说是大势所趋。之于此,此前各方早有预判,而从这个暑假反馈的情况看,这一市场的火爆程度,还要超出原本的预期不少。家长的热捧,驱动着资本的涌入。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杀入这一赛道,整体的供需两旺,极大推高了这门生意的景气度。不仅培训项目越来越多,培训模式越来越多元,由“教培、参赛、考级”所构成的连续化服务,也愈发成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艺体类培训的爆火,其实很好理解。首先,习惯了“假期送娃去补课”的家长们,不可避免存在着惯性的路径依赖。随着“学科类培训”退场,他们迫切需要找到“平行替代”的选项。让孩子参加艺体类培训,同样是报班,无非是“转项”而已;再者,在“体育成绩中考占比增加”“美育进中考”的大背景下,家长们的焦虑转移,唯恐子女在体育、美育上落于人后,很自然就想到利用暑假契机“有所作为”了。

“孩子在家也是无聊”“送去上课自己清闲”,就此而言,暑假艺体类培训班的走红同样有着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以付费换空间”。这种“空间”,既是孩子们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的空间,也是指家长们“独处”“放空”的空间。“神兽在家”烦不胜烦,这被很多人视作困扰,于是乎,宁愿花点钱送去报班图个清静。在很大程度上,“报班培训”,掩盖了亲子关系的紧张与摩擦,或者说其本身已成为亲子互动、亲子话题的重要一环。

家长竞相给孩子报各种艺体类培训班,这不应该简单理解为是“卷”,这其中既有剧场效应、羊群效应的非理性成分,但更多还是处于各种实用化的考量与功用化的计算。一个暑假,动辄花费数万给孩子报N个班,很难以合算与否衡量。在“教培”已经融入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教育信仰,已经成为很多家庭固有相处方式一部分,那么自己能说服自己,心有所安便是自洽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