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外合作办学”亲历者自曝内幕: 当小白鼠、曲线救国、中转过渡

近日,教育部申明继续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缓解疫情下出国学习的困境。受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西浦宁诺换offer”、“国内借读”等“在地留学”逐渐成为折中的选择。然而,尽管各式各样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遍地开花,“留学不出国”、“文凭太水”、“落榜生大本营”的种种质疑不绝于耳,网红教授陈春花的“海外文凭造假事件“更撕破了“镀金”的华美外皮。作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中外合作办学”究竟是国际升学快车,曲线救国上名校,还是妥妥的智商税?本期,一起揭开神秘面纱。

01 错过985进入内卷“地狱模式”

林悦没想到自己会来到这所学校,在提前批的录取下来之前,她一直以为九月份她一定会坐在北师大的教室里。虽然已经毕业好几年了,她依然觉得自己走这条路是个偶然。

林悦成长于华中地区一个五线城市,从小成绩优异,在高考时取得了全省200名左右的成绩。填志愿前夕,林悦的父亲被拉进了东部沿海某所新建的中外合办大学的家长群。在群里,作为“黄埔一期”的家长们积极地宣传学校,分享第一届的招生信息。

这所学校的合作方是香港的一所知名高等学府,在高考统招中能与清北争抢生源。学校的牌子在内地响亮,合办校的要求也很高,走国际化路线,培养模式新颖。林悦的父亲被说动了。

就这样,林悦阴差阳错地来到这所合办校。一进来,她就听闻有人退学的消息。据说是一名高考省排名前列的考生发现这所学校的生源参差不齐,甚至某省份有2000名开外的考生也同样在此就读,一时间心里接受不了,于是退学重考。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

志愿录取本身就是按照各省份的名额、指标来,并没有硬性规定必须在多少名之内;

其次,作为一所新建校,外界还知之甚少,学校的档次和口碑还没做起来,学生和家长对投档线也无法建立一个准确的预期;

另外,林悦提到,这所学校在不同省份的接纳度不一,在东部沿海地区,例如江浙,评价高,能与老牌985并肩,特别是广东地区,甚至认为该学校堪比清北,某年广东省的理科榜眼也在此就读,而在中部地区,大部分人则认为这所学校最多是211的档次。

然而,在林悦看来,通过高考进来的学生,一般都对国际教育缺乏了解,基本没有一开始就把梦校认定为中外合办校的,更多地还是考虑学校的品牌。“同期的几所合办校我也不太了解,但是我们都认为其中还是有明显的档次划分。”

本科四年,林悦只能用“累”和“卷”来形容她的就读体验。学校本科的课程实际上已经涵盖了研究生的一些内容,授课偏向于深度探索,难度不小。不仅如此,学校的考试评价体系极为严格,GPA计算方式是出了名的低,不看绝对分数,只用排名来进行等级划分,能拿到A的是凤毛麟角。此外,学校学费高,但奖学金丰厚,能覆盖半数以上的学费,优秀者甚至能覆盖全部,但竞争也极其激烈,因此,在许多课程上,学生都各显神通,甚至学霸们会在开课前提前组队抱团,确保获得最高成绩。

在这样“卷生卷死”的氛围下,很多学生将这四年当作 “拼命三郎”的延续,“甚至很多同学去大厂实习或工作,压根儿不觉得特别累,已经百炼成钢了。”林悦说道。

而来到这所学校的学生大致分三种类型:

一是延续高考模式下的“奋斗精神”,在地狱模式下拼命刷绩点;

二是高考体系进来,难以接受国际教育模式,不习惯甚至退学;

三是通过国际教育体系上来,本身对此就有向往,或是进来之后发现学校还不够“国际化”,于是用大一成绩转学至海外高校。

事实上,在这所学校开办之初,专业较少,基本都是理工科和商科,没有人文学科。有一种说法是,学校想迅速做出影响力,开设的都是较好出成绩的专业,而人文类比较需要文化氛围和底蕴,无法速成。

因此,学生们毕业后主要分布在金融、互联网等领域。因为并非传统国内高校,中外合办大学没有保研名额,且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差异颇大,考研相对棘手,许多学生都选择继续出国深造。“如果想读国内研究生,完全没有必要来上这所学校,同样的高考分数,就能上一个很好的985大学。”林悦坦言。

回望在这里的四年,林悦并不后悔。作为商科生,林悦也会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去刷商赛、卷实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种节奏,毕业后她也没有去往券商、咨询、审计类的公司,而是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类产业。

林悦认为,这所学校比较适合目标明确的人,知道自己要利用什么平台和资源达成怎样的目标。如果明确要留学深造,学校其实提供非常多的项目,能够换学分,并得到国外教授的推荐信;而如果是选择去金融类公司工作,这里同样提供丰富的实习资源,对于向往国际教育,但又不想错过国内实习的人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尽管林悦认为这所学校并不适合当时“随心所欲”的自己,但她依旧承认学校在综合能力培养和全球视野开拓上让她获益匪浅。“没有完美的学校,最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目标,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资源能否匹配目标,不能什么都要。”

02 “小白鼠”遭遇“挂羊头卖狗肉”

兜兜转转,梁逸还是决定以后进入体制内,获得一个稳定的工作。她不确定自己的选择在这所中外合办的国际学院是否是个另类。

两年前,因为高考失利,她选择了本省的一所财经类院校,尽管是”双非“院校,这所学校却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名气大,吸引了很多学生报考,梁逸也是其中一员。在高考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她想通过这所公办大学旗下的一所中法合办的国际学院来达成心愿。

在学校内同样的专业,国际学院的学费更贵,但招生分数更低。由于梁逸 英语成绩扎实,对外语兴趣较浓,且有留学的打算,她很自然地决定用这种方式来“曲线救国”。

“疫情之下,说不后悔上国际学院是假的。”梁逸坦言。在一所以中外联合培养为特色的学院里,梁逸感到“中方气息”太浓,国际化体验太少。与许多中外合办大学不同,国际学院更多地笼罩在中方的管理和教育体制之下。前者是为符合政策规定,需要国内一所大学挂名合办,其实里子都是国外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后者则显得有些“不中不洋”,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

尽管学院的课程设置难度大、质量高,采用全英文授课,动用的也是这所大学最优质的师资,并有同市的一所985大学给予支持。但受疫情影响,许多外国老师无法来到国内授课,法国外教也是通过视频授课,打着“中外合办”的旗号,却全靠中教撑场面,这不是梁逸所期望的,“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由于国际学院是与法国一所商学院合办,按照学院安排,梁逸大二开始修法语,虽然扎实的英语基础会对法语学习有所助益,但性、数、时体态等常常让她觉得头昏脑胀。学院对法语的考核要求不高,只需要通过学期末的结课考试即可。听说今年入校的新生需要从大一开始学法语,梁逸认为很合理,“二外学习,一学年还是太浅了,熟练不了。”

在学院里,努力的人很多,作为经济类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多次考试来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学院对英语水平有高要求,全英文授课,大多数英文教材,以及硬性规定学生考托福等,梁逸认为,外语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带动了阅读和写作的进步,但口语还是需要个人主动抓住机会,多锻炼。此外,像“互联网+”这样的赛事,国际学院也可以走全球赛道,与国外的硕士博士交流,学生获得了更多开拓眼界的机会。

如果没有疫情,梁逸相信班上的出国率一定会增多。大三下学期,学院会提供前往法国合作高校交换一学期的机会。在这个项目中,学费交给学院,住宿费交给法方,生活费自理,没有奖学金支持,相当于自费去法国交换。且这一学期的学分是否可以互换,学院也还没有明确答复,但老师却提醒学生回国天价机票自理。在只有一年的法语基础和昂贵的留学费用之下,梁逸认为“去的人要么是精英,要不就是家里有矿。”

几百人的学院,梁逸估计最后能有十几个人出国就已经不错了,在“中法联合培养”的宣传语下,法方的存在感不断被削弱。

作为中法学院的第一届学生,梁逸时常觉得自己和同学像“小白鼠”,学院、老师、学生都是摸石头过河,有时,梁逸无法理解学院的一些做法。她提到,学院基本独立于整所大学,对于其他院的课程,国际学院并不支持学分互认,也不承认学校的社团,甚至不鼓励学生参加,而是更希望学生建设学院专属的社团。目前,学院开设的社团也是以课程的形式进行,每周六授课,超过三次不去就会被判不及格,拿不到学分。“这相当于是一个强制的兴趣班,跟我想象中的大学社团很不一样。”梁逸能理解学院想要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但相关的干预也让她颇为苦恼。

回想起刚入学时,梁逸期待的是新颖自由、国际化的大学生活,甚至一心想出国深造,但现在由于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影响,她决定留在国内发展。”梁逸决定之后考研,换个学校,去上海闯闯。

03 过渡期只为“曲线救国”

来澳洲好几年,陈晨逐渐适应了这边的生活。回望当年就读中外合办项目,他庆幸自己选择没有错。

就读于当地一所外国语名校,早在 阶段,陈晨就有了留学的打算。陈晨参加高考后,选择了本省一所老牌外语财经类院校的中外合办项目,并得到免试入读机会。

学校的国际学院提供多个专业、面向多个国家的中外合办项目,陈晨选择了“2+2”澳新商科项目。尽管申请澳洲本科只需提供雅思成绩,但陈晨和父母对直接出国将会带来的“文化冲击”和生活不便有顾虑,因此,他们认为在国内先寻找一个过渡,提前适应国外的学习节奏会更好。

像陈晨这样通过高考进入项目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大都来自于当地排名前几的 。其中,有和陈晨一样因为性格原因选择它作为“缓冲”的“预备役选手”,也有因为高考失利没冲上梦校,或缺乏合格的雅思成绩,转而通过这种方式来进入世界名校的“落榜生”。

根据当时的规定,高考英语达到120分,雅思5分或托福65分就可获得免试入学资格,否则便需要参加国际学院入学考试,而免试考生将被分到学院仅有的两个重点班。

在项目中,学院采用全英文授课,语言培训课的师资来自本院,专业课的老师则需通过外院借调。根据每个人目标不同,对成绩的要求也不一样。对陈晨所选择的澳新项目,前两年需要达到80分的均分才能顺利被澳洲大学录取。“其实学习挺轻松的,专业课的知识也比较基础。”陈晨坦言。

陈晨回忆刚来澳洲时,完全不适应授课模式,对作业的完成、评估方式都不太清楚,语言能力无法吃透课程,论文写作难度大,学业压力骤升,加上人生地不熟,陈晨“水土不服”。“这个时候,2+2的优越性体现出来了。”陈晨说。在国内前两年他结识了不少前往澳洲的同学,学习和生活上,彼此照应,不会孤独。顺利过渡。

目前,他正在这所学校继续念研究生,当收到学弟学妹的咨询时,他依旧推荐当年的选择。陈晨认为,语言能力出众,性格开朗,独立生活能力强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样的人适合直接留学。而国际学院的项目是为很多还在观望的人承担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我们与国内这所学校其实关系不大,最终拿到的是澳洲大学的学位。”

陈晨认为,国际学院是鱼龙混杂的地方,有人用功学习、也有人疯狂败家;最终,有人喜提高光时刻、拿到梦校录取,也有人惨淡离场。“成或不成全取决于自己。”陈晨说。

专家观点

中外合作办学源于全球配置优质教育资源

的迫切需求

对于多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中国的落地和推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兼民办教育专委会秘书长黄为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亮点优势、潜在风险、适宜人群与发展前景。

依据办学资质,中外合作办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中外合作大学,国内有10所,如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

二是非独立法人资质的中外合作学院,如人大中法学院、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等;

三是同样为非独立法人资质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般开设于国内大学旗下的国际学院,项目繁多。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在于教育资源。引入英、美等国家发达的 体系,优质的课程、师资,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因学习地点全部或部分在国内,增强了优质国际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具有高性价比。

其次,中外合作办学在语言训练方面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国际化课程、全英文授课、外籍教师的加入、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活动等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增强学生对海外文化的理解和融入,当学生选择继续前往海外高校进行硕、博深造时,中外合作办学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优势。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入读中外合办大学与合办学院的学生一般能同时获得国内大学的学位、毕业证和外方大学的学位,受到中方与外方认可;同时,他们也能获得高质量的实习机会,且因其国际化视野更易受到外企等青睐。

然而,中外合作办学并非没有潜在风险。在疫情反复和国际形势变幻下,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交流受阻,师资流动,许多外方资源进不来;此外,国内对境外教材的审查和规范措施也愈发严格,原汁原味的外方教育体系难以保证。

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更适合有出国需求,外语水平高,家庭条件较好,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能力较强的学生。

黄为认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巨大市场源于全球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它能给学生提供多元化升学路径。然而,由于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的深入,许多中外合办项目良莠不齐,教育部门也应对此加强风险防控,规范国际教育的健康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