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要素报酬分配的不平等, 用学术理论来解释, 应该怎么理解?

要素报酬分配的不平等,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经济学家皮凯蒂认为在要素报酬上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他的不平等形式,一种是劳动要素报酬的不平等,一种是资本要素报酬的不平等。两种不平等的程度、背后的机制,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都不一样。在分析要素报酬的不平等时,不应该从基尼系数的大小去寻找,而应从不平等的分配结构中去分析。

要素分配的不平等

正是从不平等的分配结构中,我们才能发现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的增长率在加剧要素报酬不平等的决定性作用。

皮凯蒂认为用基尼系数等单一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要素报酬的不平等程度,虽然也有其作用,但往往会不自觉的掩盖了不平等的真相,基尼系数在分析分配不平等问题上往往过于笼统,它对分析同一要素内部的分配不平等问题有其理论上的局限性。

皮凯蒂认为仅仅考查要素报酬的长期趋势,还不足以看出问题的严重程度,问题在于不平等的内部结构也出现了严重失衡。所以分析要素报酬不平等问题的更好方式在于考察其不平等的内部结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揭示出要素报酬不平等的本质。

皮凯蒂的数据举例

首先,皮凯蒂认为劳动收入不平等是温和的、理性的,劳动方面的不平等总是比资本方面的不平等小得多。然而尽管这样,皮凯蒂认为劳动收入的内部不平等程也很严重。皮凯蒂运用数据举了三组例子来说明此问题。

第一组皮凯蒂举的是劳动收入分配最平等的北欧国家。皮凯蒂说在这些国家里,收人前十分之一的劳动者会获得总劳动工资的约五分之一,劳动收入的后一半劳动者只获得总劳动所得的三分之一多一点。

第二组皮凯蒂举的是工资不平等处于平均水平的多数欧洲国家。皮凯蒂说在这些国家里,收入前十分之一的劳动者占有总劳动工资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收人最低一半的人约占三分之一。

第三组例子皮凯蒂举的是最不平等的美国。皮凯蒂说,在美国,劳动收入前十分之一的人拿到劳动工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劳动收入的后一半劳动者只拿到了的劳动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劳动力收入的不平等的程度差异如此之大,首先从现实情况来看,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政策和制度不同。

这些政策和制度会影响到劳动力的激励机制,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劳动力的讨价还价能力。一个社会是由管理层自行决定工人工资,还是允许工人有参加工资谈判的的权利,是否规定了最低工资,工资的增长是否要和通货膨胀挂钩等等,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收入响到劳动力的分配。

皮凯蒂认为收入分配并非如经典教科书说的那样,是由市场机制自发决定的。收入分配受到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不光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也是政治学、社会学问题,这是所有的社会学科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个社会的政策影响到收入分配,而一个社会的社会心理也会影响到其政策从而影响收入分配。其次,皮凯蒂认为人们之所以把劳动收入内部的不平等看做温和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资本所有权分配相比较而言的结果,而后者在哪里都是极端不平等的。

皮凯蒂运用数据分析发现即使在财富分配最平等的北欧国家,资产最多的前十分之一人群也占据国民总财富的大约一半,这还是相对模糊的统计,准确的话可能达到一半多得多。在大多数欧洲国家,资产最多的前十分之一人群占有国民财富的约三分之二。

而与此相反的是,几乎在所有这些国家里,一半的人口却近似一无所有,最贫穷的一半人群处于占有国民财富总值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之间的状态。

皮凯蒂说,如果用财富分配最平等的国家的财富平等和工资分配最不平等的国家的工资不平等在不平等程度上相比较,人们会发现,即使在在这些所谓的财富分配最平的国家其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也明显大于工资分配最不平等的国家所表现出的工资分配的不平等。

皮凯蒂认为,从财富分配的前十分之一人群的内部分配结构和工资分配的前十分之一人群的内部分配结构相比较而言,在“财富分配最上层的10%人群内部也极不平等,甚至比工资分配最上层的10%还不平等。

正如当今多数欧洲国家的情况所体现的,最上层10%人群占有总财富的60%,最上层1%人群的财富比重一般约25%,其余9%的人占比约35%。因此,第一集团成员的富裕程度是社会成员平均值的25倍,而第二集团的成员是全社会平均值的4倍。”

皮凯蒂认为之所以造成生产要素内部结构的分配不平等,主要原因在于资本收入不平等的加剧。而资本收入的不平等还会逐步扩大,其根源在于,从长期来看,是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

皮凯蒂说这个结论是从历史的数据中得出的,是一个历史事实,不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结论。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意味着市场经济无法自发的调节收入不平等。

按要素分配理论地位

在按要素分配理论史上,皮凯蒂的最大贡献是,运用一组较长时段的时间序列数据,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按要素分配的基本特征,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要素收入分配的阶层分布和历史趋势作了动态的分析。

库兹涅茨根据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减小的现象,首次运用了历史序列的收入分配数据进行分析,在他的

年著作《高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和储蓄中所占份额研究》得出结论说,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变化关系是一种倒

U

型曲线关系。

在经济发展初期,虽然收入差距有所加大,但随着人均收入的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收入差距就会慢慢的缩小而成为常态,因此,在要素报酬不平等问题上,市场经济能自动去调整,资本主义从长远看还是人道和良性的。此后,库兹涅茨的“倒U形曲线假说”成了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能够自动解决分配差距的绝好证明。

皮凯蒂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近三百年的收入分配数据的分析后却指出,在20世纪中期后出现的收入差距缩小,相对于几百年的分配演变的趋势来说只是一种特例;而且,导致这种特例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也不是库兹涅兹所说的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外在于市场的其它因素。

从1914年到1945年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出现的收入差距减小的现象和世界大战的影响所造成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冲击有关。

这与库兹涅茨所描述的要素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自由流动从而导致收入差距缩小的影响无关。皮凯蒂认为库兹涅兹所看到到的收入差距缩小的现象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或浪花而已,劳动报酬份额占GDP比例的暂时上升并不能证明社会已进入劳资双赢的“良性资本主义”。

当战争过后,影响收入分配的政治因素结束,不平等的分化趋势又要恢复常态。因此库兹涅兹的观点完全错误的,要素分配差距的总的历史的趋势是逐渐扩大的。皮凯蒂的专著《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问世打破了市场经济万能的神话,同时也宣告了库兹涅兹曲线的破产。

尽管皮凯蒂的基本观点,更多的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疏于基于严密逻辑的理论解释和论证。并且皮凯蒂所运用的数据的准确性也是可以争论的,但他毕竟利用了至今为止最完备的时间序列数据库,揭示了要素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同时又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他基于历史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暴露了主流经济学在分配问题上存在的错误或缺陷。而作者自己也声明,他所要做的核心工作,只是对财富和收入分配的演变过程的历史分析。

结语

总的来说,皮凯蒂描述的这幅画面和据此提出的一组观点,改变了人们对财富和收入分配历史的理解,触动了资本主义的痛觉神经,从而也拔动了各路人马的神经。著名经济学者米拉诺维奇把《21世纪资本论》视为“经济思想的分水岭”;史蒂芬·厄兰格认为皮凯蒂的书足以与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一比高低;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赫西更是称这本书是“史诗”和“奠基石”;莱恩?古柏则认为,它为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奠定下思想基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