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小学

正在逐渐消失的乡村小学:枕着几代人的心血,却以最快的速度消亡

开学第一天下午,我打电话给村小的一位老师,问他今年收了多少学生。这个老师叹着气说:“哎!熄火了!今年一年级只收了两个学生,学校确定保不住了,已经把那两个学生劝到镇中心校读了。”

电话这头,我也听出了他内心的无限悲凉。另一个与这个学校不远的村小,一年级只招到了1个学生,整个学校只剩下二年级5人。把这一届二年级的5个学生送走,明年,这个村小也同样成为过去。

这两所村小学,在十几年前,每个学校三四百人,也算是有一定规模的学校。那时,大人们都要忙着干活,每天上学放学,大的牵着小的,一路都是附近村寨的孩子。每天来来回回,路上很是热闹。

十几年过去,路面已经铺成平整的柏油马路,路上车辆多了,家长们觉得让孩子独自回家不安全。孩子上学、放学,都是“专车”接送,排着队上学的孩子,已成为记忆里的一道风景线。

村小的孩子单纯!我记得第一次开车进入一个村小,那些高年级的学生马上喊着低年级的:“让开、让开,人家开车来了。”低年级的孩子,也迅速站在道路两边。你一开始以为他们训练有素,但村小老师说,村小哪来那么多规矩,都是他们自己学的。

村小孩子管理起来比较简单。孩子们下课玩耍,老师只是在人群中用手比划了一条线,说是不能超过去。于是,在孩子们的意识里,那里一定就有一条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谁都不会超过线去玩。即便有忘记的孩子,其他人也会立刻把他拉回来。

在村小的孩子,大管小这种意识比较强。因为都是附近村寨,都是互相熟悉的人群。高年级的孩子,也比较负责。看到低年级的弟弟妹妹扫地,也上前去抓起扫把,三下五除二帮助他们把卫生区域打扫干净,好一起回家,这种优良的传统也慢慢传承下来。

那些年头,农村的家长比较信任老师。学习上他们帮不了孩子,就全权委托给老师,老师也能够放开手管,老师、孩子、家长之间也形成了一种默契,孩子成绩总体来说也还可以。

我看过农村小学平时的场景:孩子们还在操场玩耍,看到老师骑着摩托车来,有人大喊一声:“老师来了!”大家冲进教室,拿起课本,等老师把车停稳,全部围上去,要读书给老师听。早已有人给老师搬来凳子,孩子们排着长队,一个个扯着嗓子咿咿呀呀,展示着他们刚学会的本领。

农村小学,花费的零花钱少。学生少,周边也没有什么小商铺。但也有骑着电动车跑村串巷的商贩,他们把着学生上学时候来,卖点小吃。这种流动摊子品种少,学生的选择少。虽然没有什么选择,但孩子们排着队买到了小吃,从人群中挤出来时,脸上竟是无比的满足。

农村的孩子不怕老师,他们会揪着老师的衣服,向老师撒娇,给老师谈自己的需求。要做作业,老师可以手把手,一个一个教。老师的办公桌上,永远放着一沓本子,一大把铅笔,哪个学生没有笔或本子,老师会叫他们自己去拿。回家之后,学生们又会拿着回来还给老师。

农村小学,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也比较深。有次,一个老师说他的摩托车漏油了,滴在地上,他自己不知道。有学生看见,喊了一声,一大群学生跑过去看。班长冲在最前面,张开双臂,像大家玩老鹰捉小鸡那种母鸡的动作,在前护住摩托车,高声喊着:“不准过来!”又吩咐其他同学马上去喊老师来。

跑的孩子累得气喘吁吁,护的孩子全神贯注,老师一来,看到班长还在保持那个姿势,顿时觉得又搞笑又暖心。

有些学生已经二三十岁,出校门很多年,在路上遇到原来教自己的村小老师,都会停下车来,喊一声“老师好”,就像小学时候那种称呼一样亲切,这种对老师由衷的尊重已经深深刻在骨子里。

农村小学受到巨大冲击,那是最近几年的事。学校生源锐减,每年收到的新生都很少,从二十几个,到十几个,再到几个,直到学校办不下去。

生源减少,一个主要原因是出生的孩子少了。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出生人口统计,有次,几个老师统计了上千户的一个行政村,当年全村出生的孩子只有1个!老师们不免冒汗:六年之后,这个村小适龄读一年级的孩子就只有1人!

另外也有家长到外地打工的,有些人工作逐渐稳定,就把孩子接到身边。但这种学生人数占比不大,毕竟,能够让工作稳定的农民工,不是很多。

此外,每个村小都已经历过一次并校。也就是村小只保留一二年级,三到六年级集中到完小去。这一合并,家长要分作几处接送孩子,兜兜转转要花很长时间,又怕孩子等不了到处乱跑,觉得非常不方便,还不如一次性进入中心小学,以免跑两处学校麻烦。

让农村小学迅速消失的,跟家长的理念也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农村物质的丰富,家长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加上交通的便利,家长都是要送孩子到学校去,在村小与在乡镇中心学校,那是一脚油门,相差三五分钟就到的事情。

这样一来,那些离乡镇较远的村小,学生虽然减少,但总能收到几个十几个学生,正常开班。那些与乡镇只隔两三公里的村小,都会最先倒下。

城里学校报名的火爆场面我没见过,据说有的学校报名十几二十个班很正常。

与农村小学相对的是乡镇中心校,每个乡镇本身面积就不大,每年开学报名季,学生来得太多,老师、校长也是发愁。校长愁学校没有那么多老师,愁学校没有教室,老师愁教室里装不下。

学校里老师、校长发愁,学生家长更愁,怕学校不接收,孩子读书怎么办?

为了解决学生太多这个问题,很多中心校也开出了一些条件:比如要在镇上经商的,要有营业执照;或是在镇上务工的,要有单位盖章的证明;或是在镇上租房的,要有租房合同……但只要你能有所要求,家长想尽办法也都能办到。

曾有家长给我说,这次让孩子进到中心校读书,能找的人都找了,一辈子的人脉都用尽了……

我理解父母的不易,也深刻体会着农村小学的悲凉。但时代前进的步伐,谁也阻止不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我明白,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再过四五年,那些不在乡镇的中心校,分布于镇周围的完小,农村小学的今天,会不会变成它们的明天?

有时,我也不禁会想:这种高度集中的办学方式,好还是不好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