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45年前, 一位教授“直谏”邓小平, 从此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

每一年的6月7日、8日,全国各地人民手中的手机都会收到一条短信:信号屏蔽短信。

为什么会有这条短信?

届时,为期两天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将如期举行。

“高考”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才有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几十年光阴里,就能够在部分领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开始有了做“领头羊”的可能。

可以说,“高考”的作用在国家崛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不了解历史的人们或许不会知道,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场高考,是在冬季而不是夏季。

会有这场高考,是因为45年前一位教授向邓小平的“直谏”——而这场直谏,也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

这位教授是谁?

当时邓公又为何听取了他的建议?

一切,还是要从1966年说起。

1966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

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中国人民都深深地刻在记忆深处的日子,在这天前后,中国的历史分为两段写。

而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也要从此改变。

在解放之前,全国高校实行的是自主招生考试,这种方式难免被资本和权力所影响。

因此,在建国后的1952年,国家建立起了体现公平正义的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但因为,那个时代还未彻底摆脱旧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社会的发展毕竟“背着历史的大山”——使得这样的教育选拔制度,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因为体制不健全,导致考卷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于是就出现了“高考成绩无法体现考生平时成绩,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的情况。

又比如,群众把高考当成“跨越阶层”的唯一方法,从而导致考试压力过大,考得不理想便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轻生行为”。

这样的问题多了、普遍了,就引起了国家高层的关注。

其中,就包括我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当时,毛主席与周总理等第一代领导人,致力于缩小“三大差别”,实现我党一直提倡的“任何一人不掉队”。

但实际情况是,全国90%的人都是农村出身,知识阶层是少有的——农村人除了要读书,还要下田工作,这也就导致掌握知识的能力与时间,远远落后于知识阶层。

而当时知识阶层,在社会上普遍担任机关要职,他们的子弟比农村子弟更有机会考上大学,所以导致,大学中父母是“干部”的比例极高。

关注国家发展的周总理,一下子就得知了这种“干部子弟上大学”的情况,这种风气下不如将当时的大学称为“干部子弟学校”。

而毛主席得知后则说:“要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

1966年,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教育部为此召开了座谈会,发现很多人都对这种考试制度提出了质疑。

毛主席也参加了座谈会,他提出:“现在的高考把学生当敌人,搞公开、定期地袭击。高考内容也开始偏向‘八股文’,限制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高考三天决定一生命运,偶然因素也太大··。”

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当时的教育部无法在短时间内给出一个合适的方案,最终的结果就是——招生工作延迟半年开展。

但之后的发展,似乎偏离了伟人和教育部的计划。

“半年”变“三年”,从那时候起,许多知识分子开始上山下乡,后来陆续发展为了“百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情况。

邓公复位、抓拿科学与教育

1966年到1969年,三年时间,大量知青涌入农村、以及生产一线。

一直到1970年,毛主席在为《人民日报》一篇名为《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报告加文时说:“大学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毛主席的话,让许多高校开始以“群众推荐、组织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开始招生。

后来逐渐演变成“十六字”方针,即“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只是,虽然说的是“自愿报名”,门槛有所降低,但是实际上,反而给了“不公平”更大的可乘之机。

这种情况,使得当时到地方工作的邓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直到1977年7月21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公恢复内外一切职务。

在会议上,邓公便第一时间,主动提出要分管科学和教育工作。

他知道,国家要建设,就需要紧抓科学与教育。

而地方上的情况,让邓公迫切希望在科学与教育领域实现“拨乱反正”。

于是,7月底教育部就接到通知,举行“老中青70余人座谈会”——这场“座谈会”由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牵头进行。

在会议上,邓公首先开口:“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想请大家一起研究和讨论一下,科学研究如何更快些,教育工作怎样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与会的人员中,包括17名科学院代表和16名教育部的代表。

其中,就包括教育司司长刘道玉和他的老相识,同样来自武汉大学的查全性——刘道玉此前在武汉大学任职。

尽管邓公让众人放开思想,畅所欲言,但大家对一些敏感话题还是有所顾忌。

邓公反复动员鼓励,大家才逐渐放开,开始发表自己真正的看法。

其实,大家都明白,要打破现有的情况,恢复多年来的“高考制度”是其中最关键的点。

但因为当年高考问题是个深刻的遗留问题,经过这近十年的光阴,大家也变得有些“畏惧迷雾”。

会议三天,刘道玉、查全性全程参与,见无人提及恢复高考问题,两人均有着各自的担忧。

作为教育司司长的刘道玉,自然心急于高考问题,但他的身份并不利于他提出这个问题。

当时,刘道玉作为教育部指派的,负责指定同志参加会议的人,同时他还是会议的秘书长——所以他更多的责任是听取意见,而非提出意见。

而查全性,本来被叫来参加会议就很迷茫,甚至直到开会他才知道这场会议的主题,所以一开始,他是没打算发言的。

直到他在会议上,看到邓公每场会议都到场,对于每个人的话都认真记录、听取。

查全性才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让问题解决的机会——于是,他思考片刻,开始动笔在纸上写讲话提纲。

教授直谏、邓公拍手决定

8月5日晚,查全性找上了刘道玉的门。

两位旧相识,坐下来说了很久,其实,主要是查全性说,刘道玉听。

查全性首先述说了刘道玉离开武汉大学之后的生活,算是叙旧情——之后才提到了这两日开会所得。

刘道玉不无感慨地说道:“这两日的会议虽然讲了很多,但我总觉得少了一些事情。”

查全性说:“我坐了两天,一直没有发言,一直在听,我想说的别人都说了,倒让我不知道讲什么好。所以前来看看,我有什么该讲的?”

刘道玉听到这也不再藏着,回应道:“虽然大家讲得都不错,但有一个问题大家都没有讲到。就是推翻‘十六字’方针,恢复高考的问题。你就讲这个吧。”

查全性一听,当场就表示同意。

这个问题虽然冒进,但查全性这个人从年轻时期开始就敢说敢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本来很多人比查全性更适合前来参加会议,也被查全性给替代。

次日,大家来到清华大学考察。

清华大学的党委负责人抱怨说:“现在的新生素质太差了,许多都只是小学水平,还得给他们补中学课程。”

这种话让邓公面色微变:“那还叫什么大学,叫‘清华小学’、‘清华中学’算了!”

查全性副教授见时机成熟,内心也早有关于针对“十六字”方针的深思熟虑。

于是,他对邓公说:“过去大家上大学靠钱,在解放之后靠分数,但近几年却靠权。许多有知识才能的人,因为没有权,被‘领导批准’这个条件限死。这也导致生源的质量太差了,长此以往,只怕国家人才被彻底埋没。”

查全性的这一番话,说出了在场的人的心声,使得在场众人纷纷附和,像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唐敖庆都表示赞同。

查全性接着用一系列有逻辑的发言,切中要害,力陈废除“十六字”方针,恢复高考制度的利弊。

最后他还郑重建议:“一定要当机立断,今年能做的事就不要拖到明年!”

他的话不无重量,甚至让邓公改变了5天之前部分会议的决定。

原来,在5天前,教育部就在太原开展了高校招生工作会议,邓公当时就建议:“一年准备,开始两步走,一半直接招生,一半从别的路子来。”

从邓公的建议可以看出,当时面临的阻力确实很大。

所以在听完查全性的话后,邓公没有直接表态,而是问身边的教育部部长:“今年就恢复高考,来得及吗?”

查全性直接插话:“来得及!来得及!我们宁可推迟几个月高考,不然按照原计划,又招来一批不合格的人,损失可就大了。”

查全性说完,在场众人默不作声,但从微表情看来,无不赞同,只是都在等邓公的反应。

这时候,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也回答:“来得及!”——刘西尧的话,也让思索中的邓公增强了信心。

最终,邓公站起身一锤定音:“那就改,从今年开始就改。把之前的会议决议收回来,今年就改,不要再等!”

他的话,让在场众人知道,中国这片天,真的在发生改变!在往好的方向改变!

恢复高考、一代人受益

这次高考,因为是8月份才决定的,所以准备工作即使加快进度,也一直到冬季才考试。

当时,所有人都在关注这场高考,邓公甚至亲自到了考场查看考生情况——此次高考总共录取了27.3万新生。

其中,大部分新生是“知青”,他们得知了高考开放,不再需要“领导批准”后,纷纷参与报名。

只可惜时间仓促,即使难度不大,也有很多人没能考上。

但他们很高兴,因为国家正在重视人才,这种信念让当时的高知人才纷纷兴奋不已。

第二年的秋季招生,新生就录取了40.2万——这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高考。

从那时起,大部分曾经的知青重新返回了校园。

而在前几年,他们甚至还想着当“理发工”、车间“主任”,他们甚至乐此不疲。

比如《中国青年报》记者部主任、副社长谢湘,在返乡之前就进入了车间,恢复高考时她妈妈让她参加高考。

当时谢湘说:“我就要当车间主任了,我不参加高考,我是工人阶级。”

于是她的妈妈亲自跑到车间告诉她:“你不考也得考,不考你就不是我的女儿!”

正因如此,有了母亲的长远目光,后来谢湘才重返校园,为中国新闻界做出了卓著贡献。

像谢湘这样的比比皆是,要是没有恢复高考,这一代人才就将被埋没。

而这场高考得以恢复,也仰赖于查全性的直言进谏,更重要的,还有邓公对此不遗余力,不怕阻力的拍板支持。

整个社会从教育界和科学家开始焕然一新,也为之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公提出“改革开放”做了充足准备。

可以说,查全性的这场直谏,改变的是那一代人的命运,同时,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功劳。

2019年8月1日,中科院院士、有着“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之称的查全性院士因病离世,享年95岁。

院士的一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在专业领域——电化学领域,为我国开了新河,是电化学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院士虽然已经离去,但历史会永远记住他的功绩,也将永远记载他在45年前的那场会议上,直谏邓公的事迹。

感谢查老!一路走好!

高考,打开了每个人的上升渠道——就像网上所说的,“高考绝对是你在社会中能遇到、享受到的最大公平!”

感谢那一代人所做出的贡献,也希望新一代人,可以接过上一代人肩膀上的责任,让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走得更远更稳!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 “巨星陨落!他的一个建议,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2019-08-01

《口述改革历史》 刘道玉(文)

“被严重误解的“毛主席取消高考”” 2022-7-21

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舆情频道--人民网.

70年代恢复高考 百万青年绞尽脑汁找书迎考掀热潮.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