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考研报名在即,又一年的考研大幕即将拉开,和过去鲜少人关注不同,现如今研究生考试已经成为仅次于高考的全国性重要考试了。
200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仅有39.2万,仅仅过了十年2022的考研报名人数就上涨到了457万,而有官方预测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或会超过520万,现如今大学生考研似乎有了高考的趋势,按理来说不论是高考还是考研,学生应该都是想往更好的大学考,但是现如今却出现了“逆向考研”的现象。
大学生“逆向考研”引热议,名校生扎堆考双非院校
所谓逆向考研就是指那些本身是名校生却扎堆报考双非院校的现象,也就是本身是双一流的本科生,但是考研却“向下”考去双非高校,这一现象引起不少人的疑惑,因为不少普本生考研就是为了考上名校摆脱院校出身的问题,可很多名校生却出现“倒流”。
以2022年广州大学录取的研究生名额为例,广州大学虽然也很优秀,但却是一所实打实的双非院校,不是985不是211甚至也不是双一流,但是22年考研却有不少北京,复旦等名校的本科生报考,这就是所谓的逆向考研。
如果只是个例当然不足为奇,说不定是考生个人的意向,但是逆向考研在近两年似乎成为了趋势,去年浙江大学90多名本科生报考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浙大作为仅次于清北的名校,这里毕业的本科生却报考身为双非的杭电,不仅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究竟是何原因会出现“逆向考研”呢?
“逆向考研”成趋势,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从主观上来说名校生之所以报考双非的研究生,说明这些高校的学科建设得到肯定,例如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校,但是其在电子信息学科上的建设得到广大考研党和业内的认可。
从这个角度来说,“逆向考研”不是大学生对上岸的妥协,而是打破了“唯名校论”开始向热门强势专业集结,认可“专业为王”。
不过从客观上来说,部分名校生流向双非院校也是想要减低考研上岸的难度,随着考研人数逐年增多,考研的难度也是越来越高,从前的考研党过了国家线就有望上岸,但是如今不少专业竞争太过激烈,就算是过了国家线也很难进入复试。
例如说考研的大热新闻与传播,22年的A区国家线367,已经上涨了12分,但是不少院校却把复试门槛提高到了400分,要知道该专业总分才500,而进入复试后也未必能上岸。
这种考研的内卷让部分大学生想要降低成本,于是在考研时并不追求名校或热门专业,而是争取一次性上岸,通常来说名校生报考双非院校,只要能进入复试,上岸的几率还是较大的。
由此可见,“逆向考研”出现的原因,一部分是正向积极的,普本生想通过考研去名校,而名校生不重院校重专业流入双非,这对于 资源重新分配有着积极的意义。
而另一层原因却是由于当下考研的现状,为了尽早摆脱考研内卷,很多考研党在报考上开始下功夫,以上岸为前提,只为了拿到研究生文凭。
考研并非“刚需”,大学生应该正确的看待考研这件事
在当下大学生群体中,考研成为了一种潮流,多半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考研,不惜二战三战也要上岸,甚至有些考研党还会因为考研这件事而焦虑,自己的生活也一塌糊涂。
其实研究生只是更高一层的学历,有了很好,但没有也不会让大学生的生活变得很差,不少大学生一心只想考研,但却没有想过自己是否真的需求,很多大学生觉得身边的人都考,如果自己不考那么找工作时就会减少机会,但其实机会是伴随着需求产生的。
如果大学生本科一毕业就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那么完全可以在两三年的时间内飞速提升,做到自己想做的位置,拿到理想的薪资,毕竟不管学历再高,大学生毕业后总归都要回归就业。
如果大学生的确是想走科研的道路,或者自己的专业如果不读研就找不到工作,比如说医学,那么大学生可以努力考研,但如果没有考研的需求,甚至大学生也没有读研的能力,就必要浪费时间去一次次尝试,考研不是刚需,而是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的方式,大学生要合理的评估自己的情况,有需求再考研,不要把考研当成必须做的事,甚至因为一战失败就情绪崩溃。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逆向考研”的现象呢?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