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突破规则发现大师, 胡适留美考试作文跑题, 却因此得了百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现代社会,规则已经成为铁的法则。高考时,要想考上心仪学校,总分必须过线,若要评个教授副教授,几篇顶级论文不可避免。

不过,在民国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规矩虽有,但突破更是常事。

一、超越规矩,成为留学生

众所周知,胡适年少时期曾前往美国留学。在那个年代,留学只有两种途径,其一家庭富裕,自费出国,其二考上官费生,免费出国。

胡适年幼丧父,自小随母亲一起长大,从小乡村来大城市上中学,已经花光母亲积蓄,又怎么可能有钱留学?于是,求知若渴的胡适,便参加了清华留美的考试。

其实,胡适各科发展极其不均衡,国文最好,外语上课,天文地理、数学物理一类很是不好。按照当时的录取规则,以总分排名,从前往后依次录取。

在这次的国文考试中,胡适以一篇作文“脱颖而出”。试卷给出的题目是“论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而胡适的作文紧扣“规”“矩”,全面讨论着二字的起源,有理有据。

从现在来看,胡适的这一些写法,绝对是不及格作文的典范,歪曲题目意思,纯属离题作文。即便是在当年,随便一个遵守规则的改卷官,胡适的这篇作文都会作废。

可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注定,胡适遇上了一个同样“出格”的改卷官,他认为胡适此文惊为天人,直接给了他满分。

在满分作文的助攻下,胡适的总分成功擦上留美名额。如今回想起来,若不是当年改卷官的“出格”,就不会有胡适的留美,或许中国便会因此失去一个大师。

二、小学毕业,两度入围诺贝尔奖

其实,民国时期,因突破规矩规矩而受益的大师,远不止胡适,沈从文更是其中之一。幼年时期,沈从文在家乡上小学。那时的他,虽有天赋,却并不喜欢学习。但在老师与长辈的逼迫下,他也学了字句与文章。

小学毕业后,他加入当地部队,成为一名军人。这便是少年沈从文的梦想。军队中多得是不识字的大老粗,因此,像沈从文这种识文弄墨之人,便格外受欢迎。

他一直跟在首长身边,鲜少经历军旅的苦。或许是尝到知识的甜头,沈从文最终决定潜心学习。他离开军队,前往北京报考。可是,即便有过几年写作经历,他也不曾受过系统训练,又怎么可能比得过其他考生。

情理之中,沈从文落榜。自此,他便开始了旁听加写作的生涯。靠着一股不知名的毅力,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学校组织收留的沈从文,在北京一路学习。

随着一个个作品的出版,沈从文终于被注意到了。武汉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等地,都出现过他的身影,作为老师身份的沈从文。

更加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沈从文还曾两次入围诺贝尔奖终审名单。尽管最终未曾获奖,但对于一个小学毕业学历之人,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功。

沈从文的成功,离不开对规则的超越,不以学历论高下。

三、杂货店店员,可变数学家

小学毕业,可入围诺贝尔奖,中学毕业,便可成为世人瞩目的数学家。

1930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在《科学》杂志中发现一篇数学论文,论证合理、逻辑精密,堪比教授级作品。他十分高兴地询问:“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他在哪个大学教书?”

周围坐着一圈老师,对于“华罗庚”的名字,毫无半点影响。似乎,并未听说那哪个学校有新晋教授。

最后,一位江苏的教员结巴着说道:我倒是知道一个叫华罗庚的,只是不曾教书,更不是留学生,不过一个念过初中的杂货店店员。

谁也不曾想到,这位初中学历的杂货店店员,后来会成为举世瞩目的数学家。诚然,他的成功离不开清华的伯乐慧眼,更离不开敢于超越规则的精神。

若不是熊庆来力排众议,将华罗庚聘为清华的助理员,中国或许会就此失去一个数学家。

民国乱世中,超越规矩的例子许多。或许,这些超越曾经造成混乱与不公,但诚如硬币的两面,它亦带来了大师辈出的学术繁荣局面。

反观当今,人们呼唤大师的声音始终不曾停歇,但效果微乎其微。或许,超越规则不拘一格,亦是釜底抽薪之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