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重点补充科研产业空间。日前,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分局获悉,《北京昌平区沙河高教园CP01-0301~0303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年-2035年)》(以下简称《高教园控规》)获得批复。高教园控规以打造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融合园区为目标,建设成为落实体现总规战略的创新样板区、融入对接“三城一区”的人才孵化地、环境一流创新迸发的高教典范园。
沙河高教园是北京市确定的两个大学园区之一,2001年启动建设。经过20年发展,目前6所高校新校区全部开学,入驻整建制学院27个、一流学科5个,特别是2019年成立园区理事会以来,高教园正在由“园”向“城”加速转变。
园区北起六环路、南至南三街,西起东沙河、东至回昌路,规划总用地面积799.72公顷,截至今年2月,已批规划建筑面积586万平方米。此次批复的《高教园控规》包括3个街区,位于未来科学城西北部,控规编制范围总用地约8平方公里。
据介绍,《高教园控规》坚持高点定位,构建“一轴、一带、一环、三片区”的空间结构,实现校园开放共享,推动产学研用有机融合,优化师生人居环境,树立全国校地融合标杆,辐射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整体规划突出共建共享、校城融合、配套完善、活力提升四大特点。
在共建共享方面,加强校际合作共享,通过规划建设慢行系统、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等策略,运用人脸识别等技术,促进高校打开物理围墙、共享教学资源,推动各高校在科研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同时,加强区域资源共享,规划建设生态景观轴、城市共创长廊和活力共享桥,通过6.2公里的校际林荫步行带串联整个园区,同步塑造丰富的空间体验场景,形成联系紧密、开放共享的大尺度公共空间。
街区控规中规划新增产业用地,搭建成果转化与人才孵化平台,用于承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师生创新创业。《高教园控规》注重高教园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支持高校与未来科学城东区、生命科学园的企业对接交流,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助力提升区域创新能级和发展水平。
按照“城”的理念,《高教园控规》聚焦补充服务配套短板,公共配套方面,织补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轨道微中心、社区会客厅等建设补充商业服务设施,实现一刻钟生活服务圈全覆盖。道路交通方面,以“小街区、密路网、窄马路”理念,推动内部道路降级和慢行系统建设,将路网密度提升至10.2公里/平方公里,实现慢行系统全覆盖。市政设施方面,增补变电站、雨水管道、垃圾收集站等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在活力提升方面,立足城市设计提升城市风貌,强调共生、共创、共享的设计原则,依托轨道微中心与生态绿廊打造高教园门户地标,构建功能复合的城市共创长廊与活力共享桥,塑造丰富的空间体验场景,实现建筑实体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教园区景观形象。同时,依托东沙河滨水空间、校际林荫步行景观带,营造蓝绿交织的宜人环境,规划构建“一廊一环”整体景观格局,打造复合型多元城市公园体系。统筹建筑风貌管控、街道景观设计等工作,形成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街区控规创新建筑规模管控方式,引导园区有序规划建设,规划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创新设置了建筑规模的“一池一库”。
具体来看,“一池”为建筑规模指标流量池,重点支持校城融合、产业研发、综合公共服务等项目;“一库”为高校指标统筹库,用于支持高校各类办学设施建设需求。在后续实施中,“一池一库”的建设指标随高校实际建设计划及项目成熟程度等有序释放,激发高校实施建设等积极性,为未来高校整建制学院及一流学科搬迁、国家及省部级实验室入驻提供空间保障。
图文/王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