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陪跑≠缺憾:我们可以给人生换个算法

近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获奖。在微博上,这条新闻的高赞评论却是清一色的“村上春树陪跑”。在吃瓜网友看来,村上春树离“伟大文豪”的满分卷总差一个诺奖。如果说由于作家身份带来的距离感,网友们对村上春树的“陪跑”更多是一种调侃意味的惋惜,那么前不久一名女研究生休学待产所引发的舆论热潮,则更能体现当下典型的“人生算法”。

当事人南依从小山村考进中央民族大学读本科,之后研究生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但她在入学第一年便选择休学回乡,和一名学历为中专的理发师结婚生子。这个开头穷且益坚之后却坠青云之志的故事脱离了经典的竞争叙事,人们一面痛心女研究生“不明智”的选择,一面揪心该事件会为其他报考研究生的女性带来负面影响。对此,人民网评发文批评网友们的“爹味”说教,但在后真相时代,舆论所承载的情绪暗流远比事件本身更值得关注,与其说网友是以上位者姿态对他人指指点点,不如说是一种自我代入的斤斤计较。

在一个竞争愈发残酷,奋斗叙事愈发单一的社会,人们习惯用简单的公式去运算成功的概率,以期精确规划一个明朗未来。在南依事件中,网友将她的人生具象为加减公式:读研是加分项,休学生子、丈夫学历比自己低都是扣分项,加在一起等于一手好牌打烂的“零和博弈”,人们试图给南依的选择打上低分以警示自己与后来者。这种禁不起推敲的算法还延伸到整个读研的女性群体。南依事件成为新闻是其具有反常性,却被发酵成一个公式即“女研究生+生育休学的可能=研究生性别歧视”,有人认为这则新闻打击了导师招女学员的意愿,更有甚者认为她挤占学习资源。但是将个人选择作为整个高校教育资源的减分项,这样的加权是否太重?

这种对于人生的加加减减,其实不过是一种由成功神话与变窄的社会上升空间引发的内耗。我们不断计算着收益与产出,在不确定间如履薄冰,最终就像《那不勒斯四部曲》中主人公所言“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就像余华笔下的福贵“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这种被命运碾压过而读懂时间的慈悲的态度击中了太多“社畜”的心,也折射出各种成功学算法的荒谬。

没得诺奖并不等于文学地位不高,学位也不是成功的简单加分项,我们的生活无法靠加减计算去度量预测。毕竟每年诺奖开奖,我们心心念念的也只有“无冕之王”村上春树;而从大山走出来的南依,通过读书明白了“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更体面的方式生活”。生活除了加减乘除,还有诗与远方。我们不妨给人生换一种算法,不要让某一种公式去框定自己的人生,在看似无解的生活中找寻自己丰富多元的可能性。(邓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