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正式揭牌启用。这是汕头大学“一体多翼”新布局的历史性突破,更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跨越性新篇。
“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的启用是汕大扩容、提质、增效的历史性时刻,是汕大发展里程碑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汕大党委书记姜虹指出,建校41年来,汕大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诠释了改革开放与 携手同行的动人篇章,推动了粤东 跨越式发展。
非凡十年,跨越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汕大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办学治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新征程中奋力谱写粤东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回首过往,桑浦山校区经过四十余载接续耕耘,已建成高教改革试验田;展望未来,东海岸校区仍需各位乘风破浪,才能书写崭新篇章。”姜虹表示,未来,汕大将顺应时代要求,紧抓发展良机,扩大办学格局,提升办学水平,在美丽的海岸线上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以“一体多翼”新布局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南方日报记者余丹
通讯员杜式敏李倩彤
高质量党建助推办学高质量发展
十年砥砺奋进,润物无声,变化悄然。汕大始终将自身置于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以高水平的党建引领各项事业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汕大党委组织部部长苏文记长期从事党务工作,他表示,汕大党委把党建引领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学校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双优同创,落到实处、做到细处,做出实效。
党建引领下,汕大全校师生事业心、责任感进一步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效显著。近年来,汕大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成为省 体制机制改革实验示范校,入选省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该校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布局更加合理、文理医工交叉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更加突出。
党建引领下,立德树人成效更加明显。汕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为代表,建设了课内外一体化的立德树人培养机制。
党建引领下,汕大科研创新实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十年来,汕大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一批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承担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一批重要创新成果,拿到一批“国字号”招牌,科研经费总量实现倍增,支撑“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更加有力。汕大始终将自身发展与地方需要紧密结合,服务地方经济产业集群需求,助推汕头“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助力汕头建设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姜虹表示,当前着眼于国家和地区发展,汕大更要强调“立足粤东,服务全省,融入湾区,面向世界”。汕大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大学建设助推粤东沿海经济带发展。
办学规模日渐扩大国际化特色突出
“这十年,汕大内部、外部的环境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汕大研究生院院长杜虹印象中,十年前,汕大附近的交通情况时常被人诟病,近年来随着周边道路交通修缮完工,汕大通往市区的道路交通更加便捷,周边企业也发展得越来越好。杜虹说,随着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汕头大学肿瘤医院新园区和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等相继建成,汕大周围逐渐形成 、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集群氛围。
毋庸置疑,这是汕大办学规模、格局变化最大的十年。近段时间以来,汕大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双区”建设,“走出去”对接更多资源:在广州黄埔区,成立汕头大学(广州)归谷商学院,建设新型企业领军人才育成平台;在佛山,依托佛山校友会成立汕头大学佛山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近期随着东海岸校区的启用,汕大的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都将带来更大变化,为学校新兴学科的布局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条件,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培养上,作为国内首个全面实施书院制的高校,汕大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形成“8+1”书院格局,构建学院专业教育和书院通识教育的“一体两翼”培养体系。今年5月,汕大成功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
“多年来,汕大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国内高校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双院协同育人,把对每个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综合素质培养有机融合起来。”汕大国际学院院长高见曾任至诚书院党总支书记,对于书院制他感触良多,“除学科能力外,学生在书院能通过社团活动、公益课程、户外拓展等学习到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等。”
国际化、精细化是汕大长期秉承的办学特色。据高见介绍,汕大人才培养理念中的“五个一”,其中就包括一次境外学习经历等。近年来,国际学院克服疫情影响,多渠道推进国际学生招生工作,2022年国际学生招生总量继续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目前有来自全世界42个国家的在校生157人,覆盖本、硕、博学历层次。
学科建设蓬勃发展师生合力展风采
一流高校要培养一流人才,师资条件是首要硬件。十年来,越来越多年轻教师加盟汕大,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独当一面,作育英才,引领前行,立德树人成效明显。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级一流课程、教学成果奖等实现倍增,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更加巩固,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明显提高。目前现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71%,在站博士后共137名,认定汕头市高层次人才共447人,其中A类高层次人才23人,B类高层次人才424人。
汕大工学院计算机系教师康雷2021年从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汕大任职,他直言学校的氛围非常好,“老师之间的交流简单、直接、高效,且大家的水平很高,交流非常国际化。”今年来,康雷积极探索跨学科交叉课程,例如和新闻学院合作开设编程课程,与文学院合作开展西班牙语教学智能判分系统、古籍手写体识别项目研究等,这让他在教学中有了更多收获。
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黄显是一名“90后”,由于硕博期间一直开展汕头小公园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新媒体传播,博士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教书。与接触过的其他城市的本科院校相比,黄显认为,汕大在教学中更为重视与本土结合的实践教育。“例如我们开设《讲好潮汕乡村故事》公益课程,就是带着学生们到潮汕乡村去做历史资料收集,挖掘潮汕乡村的故事,类似这种课程是更具实践性的,同时也能够反馈到文化上面来,对本地有所推动。”黄显说。
对于汕大理学院讲师林剑青而言,到汕大教书是自己从小埋在心里的种子,“小时候经过汕大,父亲就会跟我说,要努力考入汕大,如今我在汕大教书,算是实现了另一种期待吧。”2021年从浙江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后出站以后,怀揣着建设家乡的愿望,他加入汕头大学。如今,林剑青每个月都会带着团队的研究生与汕头渔民一起出海捕鱼和交流。“汕头南澳海域是我国近海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域之一,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研究海洋渔业资源的实验场。我们团队扎根基层,向渔民朋友学习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希望利用基因组组学和环境DNA的前沿技术,对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的渔业资源变迁进行研究,为粤东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从桑浦山下到东海岸旁,已入不惑之年的汕大,也迎来了“第二次改革开放”与“冲一流”的双重机遇与挑战。姜虹坚信,汕大“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育人理念将一脉相传,多校区建设将齐头并进,一体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凝心聚力培养造就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竭尽汕大所能。
奋斗者说
地方科技创新推动者
奋力打造科研“金三角”
汕头大学科研处处长、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副主任黄晓春2004年从中山大学无机化学博士毕业后,回到汕大继续工作,曾任理学院化学系系主任、理学院副院长,2018年入选汕头大学卓越人才计划杰出人才。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黄晓春亲身经历汕大变化发展,深知 事业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即使如今忙碌的工作时常需要她校内、外两头跑,她依然乐在其中。
汕大这十年来的变化,黄晓春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在本科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我们追求的是结果导向的本科教学改革,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具体、明确、体系性的。”她举例,课程的设置对应核心能力培养,例如整合思维、综合能力课程等,教学上也会对知识点和能力方面进行分解,“前几年,我们本科教学评估获得专家高度评价,教学成果也得到同行们认可。”令老师欣慰的是,许多校友毕业后在各行各业发展得十分优秀,综合素质非常高。
2018年春节期间,时任理学院副院长的黄晓春接到一个任务——汕头市委、市政府正谋划向省里申请支持建设省实验室,需要理学院协助撰写相关申报材料。时间紧迫,黄晓春带领团队研究制定方案,并且还专门前往香港高校参观交流,最终形成了申报方案。
2018年11月,广东省第二批实验室授牌,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下称“汕头实验室”)为其中之一,正式启动建设;2019年3月在广东省编制办正式登记注册,为全省第一家完成省事业单位登记的省实验室。2022年1月,黄晓春任汕头实验室副主任,接续了与省实验室的缘分。“可以说,我也是一路见证着省实验室的诞生和成长。”
黄晓春表示,目前,汕头实验室与汕头大学已在人才培养、科研课题、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同时,正积极推进与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共建“粤东高校院所分析共享平台”,共同打造科研“金三角”,成为地方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引擎。未来,汕头实验室将继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结合区域发展需要,围绕“双碳”目标,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突破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公共平台建设,搭建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平台,打造中试基地,推动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实现辐射带动粤东及周边地区、省内乃至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发展,为汕头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广东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添砖加瓦。
走读一线
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迎来首批新生
10月7日,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迎来4600余名2022级本科新生,这是东海岸校区启用的第一批新生,为大学校园注入新生力量。
汕大东海岸校区位于华侨试验区东海岸新城塔岗围片区东北角(翠峰路东侧),占地1571亩,其中“一场两馆”(即体育场、体育馆和训练馆)、宿舍区、教学实验行政区共占地1088亩,包括图书馆及学习中心、多功能文化服务中心、行政办公楼、实验院系组团、体育馆、会议中心、训练场等配套设施,可满足1万人教学实验及科研、办公需求。另有扩容新增建设用地面积483亩,建成后可满足1万人办学设施需求。
根据学校发展定位,东海岸校区将以应用型人文社科、新兴理工医学科为主体,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特色,未来将逐步建成直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需求的综合性大学校区。今年,汕大招生专业特色鲜明,新增泰语、物理学两个新专业,共47人;招生范围在原来18个招生省份的基础上,新增北京市和天津市,两个地区分别招收10名新生。
谢惠如是学校泰语专业的第一届学生,也是收到学校第一封录取通知书的新生。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人才需求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生的泰语专业,凝聚着学校的支持和期盼,也是谢惠如选择汕大的原因。谈及未来,谢惠如表示已经在网上了解了不少关于泰国的资讯,未来她想去泰国当汉教志愿者。“我们这一届学生要努力开个好头,希望我们前程似锦。”谢惠如说。
汕头大学始终发扬“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办学传统,持之以恒开展现代大学制度和教育改革创新探索。汕头大学校长郝志峰把东海岸校区的建设,称之为汕大的“第二次改革开放”。他表示,两个校区将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做到延伸管理,标准如一,形成合力。同时,吸纳全省和全国同城异地校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提高效率,突破人事聘用的历史问题和管理瓶颈,做到“不吃二遍苦”。
“一个新校区的建设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能够轻松完成的,必须要坚定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郝志峰表示,汕大将更加讲究绩效和投入产出比,全力以赴冲刺“双一流”,努力培养汕大“黄金一代”,让师生超水平发挥、差异化发展。
数读
●党建引领
实施党建考核、固本强基、头雁领航、对标争先、党员先锋、党建共建六项工程,近5年获国家和省市党建类表彰、立项超180项,先后培育和创建了1个全国样板支部、2个广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3个广东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7个校级“标杆院系”、31个校级“样板支部”,在全校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党建工作氛围
●学科建设
现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国家重点学科1个,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5个(临床医学、化学、海洋科学、数学、滨海智慧城市交叉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8个(基础数学、化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海洋生物学、生物学、药理学)
●科研实力
现有教育部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7个,是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的依托管理单位,建有广东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汕头大学大型动物高等级生物安全(P3)实验室于2021年底获得建设许可。“十三五”期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22项。2021年科研经费3.1亿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