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层”的概念相信很多中小学家长并不陌生。可是在我们常规的印象里,中考才是第一次真正的筛选。
如果在学习前期就进行分班的话,到底是否合适,必然会引起广泛的争议。有所小学的教室内就因此发生了一番争论。
小学生家长因分班在教室大闹:这不叫因材施教,这是不公平
重庆市的一位老师分享了当地这样的一幕:这次家长会主要就是告知全体同学的父母,关于重新分班的事宜,学校会根据同学们的成绩水平分成不同的班级。
有位家长听完表示难以接受,直接站起来“大闹”。她的娃成绩平平,即将被分到普通班。家长认为小学就进行这种分层很不合适,所以坚决不同意。
期间,她跟另外一位学生的母亲发生了明显的争论。短发的家长直言:你也可以让你家娃考上好班,谁让你们学习成绩差呢。谁也没有阻碍你们考高分,有什么委屈的?
而这位家长也没有给他好脸色,指着鼻子说道:这哪是什么因材施教,这叫不公平。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一方是学霸家长,另一方是普通同学的家长。
面对“按成绩分班”这件事上,必然会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前者认为,课堂进度要根据大家的水平而定,学霸跟着水平不及他们的同学在一块,等于耽误了进度,拉低了学习效率。
而站在普通家长的角度,分班可不是因材施教那么简单,后续的影响力会更大。因为学校必然会更加重视尖子生。
团队里教学能力出色的老师,优先分配给“好班”;而普通班级的学生在这方面将有更多随机性。交了同样的费用,凭啥别人能有更好的师资呢。
中考做筛选很正常,可是小学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就对成绩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那么普通班的同学岂不是更难以反超了吗?
平等与公平是不同的概念,不该误解“因材施教”的意义
分出“尖子班”、“火箭班”,在 可能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小学也出现这样的举动,属实有点意外。尤其是上级的相关文件里,已经提到不允许义务教育学校分快慢班。
但依然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很值得我们关注。笔者想起了一张漫画所表达的内容:前面一堵墙,高个子能看到风景、矮个子看不到,这是平等。
给矮个子的同学搬来踮脚的箱子,让他们也能看到,这叫公平。或许换到分班的问题上,同样可以参考。按照成绩将不同学生分出“三六九等”,真的是因材施教吗?
如果提出这个概念的古人得知被这样误读,怕是很难过了吧。因材施教是要求老师发现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优缺点,按照更符合个性的方式去教导;不是为了淘汰而存在的。
分班看似像是“因材施教”,实际上更像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理由。分到普通班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等于被“放弃”的感觉。
分班之后依然能把高水平老师平均分到各个班级,而不是倾斜于“好班”,现实里几乎不可能。这就是家长们担心的主要原因。
虽然考试分数是决定去留的标准,看似在“平等地竞争”,实则造成了更多的不公平。这位家长抵制这样的分班方式,并非没有道理。
小学阶段按成绩分班,更加不合适,原因如下
笔者个人观点是,如果到了初三时,毕竟中考压力摆在那里,普通班有一批学生确实自己不学习还影响别人,部分学校分班也是有现实原因的,可以另当别论。
但是小学阶段就要按成绩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圈起来”,显得不合适。首先,教育相关部门有明确的指示,不能这样操作,目的就是要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使用。
其次,小学生的成绩浮动很大,而且有一定“隐瞒性”。有人读小学时成绩不起眼,但是只要按部就班学习,不至于太落后,很可能成为后期的“黑马”。
直接进行分层,等于大大降低了这种概率。学业是长期过程,如果在小学就分出“等级”,仿佛是一种退步,加剧了填鸭式教育和“唯分数至上”的培养模式。
再次,小学生的自尊心和比较心理,往往高于中学生。将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放在一个教室,反而能促进“先进带后进”。利于整个班级和学校的学风。
我们重视成绩时,也别忘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