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古代的“高考”

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源于隋代,到了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怎样获得“高考”入场券

最高级的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要想获得这一资格,必须闯过六关:首先通过童子试、府试和院试三关,获得“秀才”头衔;然后通过省学政巡回举行的岁考,闯过第四关,保住“秀才”头衔,这样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考“大比之年”的乡试,连考三场中了“举人”,才过了第五关,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一般在乡试后的下一年春天举行,也要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主持,在京城进行,也要考三场,考中了得到“贡士”的头衔,才最终取得“高考”的入场券。

古代“高考”的科目

从隋朝到清朝,各个时期考试内容有所不同。主要有书、诗、论、赋等内容,即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后期主要是考八股文。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古代“高考”的名次

“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泽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