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DTT指令应该怎么发, 才能保证效果最大化?

说起DTT,有部分人认为它就等同于ABA。其实不然,DTT是离散式单元教学,只是ABA干预众多教学模式的一种。DTT,中文名称是回合式教学,又被称为分解式操作教学,即把训练项目分解成一个个最小单元,一步步反复练习。DTT每次只教一个步骤,然后将掌握的分解技能重新组建,进而教会孩子这项技能。

DTT是日常桌面教学的一大法宝,它包含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停顿五大要素,每一个元素缺一不可,其中指令是基础和前提,它的灵魂是短而清楚,但是有的家长往往这一步就出现了错误,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那么DTT指令应该怎么发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下。

一、指令的类别

指令一般指老师/家长向孩子发出的口头要求,如让孩子拿苹果,出示指令→拿苹果。其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语言指令(让孩子做什么时所说的话)

非语言指令(手势、示范动作、物品、卡片等)。

在发出语言指令时,经常伴随着非语言的指令。

二、指令的意义

让孩子理解别人情绪,建立自己与别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意识。

通过指令,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语言更主要的是使孩子明白自己和别人是有关系的,要对别人的指令做出功能性的反应。而非别人只是满足自己生理需求的工具而已。

三、指令的原则

1、基本三原则。利用孩子的兴趣,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发指令时需离孩子较近,眼睛保持对视;确定孩子的理解;增加配合能力;

2、简明扼要。最开始训练时,动词+名词即可,避免理解困难,比如“配对”“涂色”“画圆”等;

3、统一性。前后一致,通过后逐步变化,尽快泛化;

4、不重复。每个回合只发一次指令,避免重复指令。如果下指令的时候,孩子注意力不在,最多再重复一次。我们要给孩子一定的思考时间,通常是3-5秒。孩子学会在听到一次指令后必须作出反应;

5、明确预期。以便及时给予相应的辅助。

四、指令的要求

1、指令要清晰、明确。在学习阶段,给孩子呈现的指令要简单明了,避免过于复杂。例如在练习模仿能力时,可以采用“这样做”“说…”,练习命名能力时,可以采用“这是什么”;

2、尽可能使用自然语言作为指令,语言要简洁,不要夹杂着超纲词等无关词汇,突出目标。如果孩子因为听不懂不做反应,马上提供辅助;

3、指令要有意义,指令之后要有后续的事件作为结果,比如家长发指令:“拿你的水杯”之后装水给孩子喝;

4、要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孤独症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发指令要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从简单到复杂,比如处于VB-MAPP一阶的小朋友,发指令主要是名词和动词,比如“拿水杯”,二阶的小朋友接收的指令可能是“拿桌子上粉色的水杯给我”等;

5、在不同的回合中,指令应根据学生和环境的几个考虑因素而有所不同,尽快变换指令;

6、指令需要泛化,在一个场景练熟悉了,我们要及时泛化,让孩子在不同的场景,对于不同的指令,不同的人物等都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指令是孤独症(自闭症)孩子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也是DTT教学的重要元素之一,许多教学过程都涉及到老师给予指令,我们在使用时,要注重正确性、稳定性,更要注重灵活性,如此往往会获得令人惊喜的效果。好了,以上就是介绍的巧用DTT指令的几种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