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明叔杂谈: 是“斯人”还是“是人”? 怎么就成了一笔糊涂账了呢?

【编者按】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自“明叔杂谈”,有很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中国人,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都会背一段古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两天,突然冒出来一个新闻,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有人发现,关于这段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古文,语文教材里面用的原文竟然不是“斯人”,而是“是人”。

接着,还有专业人士出来说,人教版的教材历来用的都是“是人”。

这下子网民不同意了。

本来,“斯人”和“是人”在意思上是完全一样的,没什么可争论的,但是,专业人士这么一说,很多人就不同意了,“我明明记得是‘斯人’,你竟然告诉我教材上原来写的是‘是人’,难道你想说是我记错了吗?我一个人可以记错,难道那么多的网友都能记错吗?”

这就杠上了。

在“明叔杂谈”的读者群里,这个话题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就我个人的第一印象来说,当年肯定背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我是1992年上初一,这篇古文肯定是初中阶段背的,记得很清楚。

这个事情之所以引起越来越大的争议,关键就在于专业人士来了一句,“人教版教材历来用的都是‘是人’”。

为什么这么多人明明记得是“斯人”,专业人士却要说课本上用的是“是人”呢?

于是,对于这个问题,网友们给出了各种“解释”。

有人开玩笑说,这证明“平行宇宙”是存在的,有人篡改了我们这个宇宙的时间线。

还有人搬出了西方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曼德拉现象”,用以说明大众的集体记忆有可能与事实不符。

更多的网友则“引经据典”,去找“原文”,但这么一考证,问题就更复杂了。网友发现,有的教材用的是“斯人”,有的教材用的是“是人”。还有人拿出权威的领导人讲话,那里面用的也是“斯人”。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把下面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行: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在不同时期出了很多版本的教材,是不是每一版都是“是人”?是不是没有任何一版用过“斯人”?有没有人可以拍着胸脯用百分百肯定的语气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中国太大了,全国各地用的教材也不完全相同,除了人教版的教材,还有其他版本的教材,其他版本的教材,到底用的是“斯人”,还是“是人”?其他版本的教材,在不同时期,用的是“斯人”还是“是人”?

第三,从古籍考据的角度来说,在最初的典籍中,到底用的是“斯人”还是“是人”?在不同版本的古籍中,用的是“斯人”,还是“是人”?

本来,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这是个小问题,也不能说谁对谁错,但这几天,我注意到,网络上的争论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多,我就意识到,这可能不是一个小问题。

我们一个14亿人的国家,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写过那么多的论文,出过那么多的著作,如果连这个最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这就太不正常了,甚至可以说实在是太丢人了。

为什么真正的专业人士、从业人员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呢?

第一,有可能不接地气,没有看到网民对这个问题的高度关注;

第二,有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太小,不值得关注;

第三,有可能觉得,“这不是我的事儿”,“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为什么要去回应?我如果回应错了,被处罚了怎么办?”

说实话,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这件事小,但是,我们全社会到底该如何对待一个受到民众高度关注、有一定争议,但是可以明确找到答案的问题,这件事大。不夸张地说,这反映了我们的学风、作风,也反映了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

我个人建议,第一,各个出版社,不妨重视一下这件事情,用科学、严谨、严肃的态度,去回溯一下建国后自己出版社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版的教材,看看到底用的是“斯人”,还是“是人”;

第二,有关专家也不妨花一点时间,给大家做一些“文化科普”,看看“斯人”和“是人”,到底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演变?

真正的专家,既要能在“象牙塔里”写论文,也要能回应时代和民众的疑问,做一个真正的“人间学者”。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社会,还是需要一点“较真儿”的精神的,特别是对于引起了民众广泛关注的问题,相关专业人士、从业人员不能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应该主动作为,回应社会大众的关切。

不就是“斯人”和“是人”的事儿吗?我们有14亿人,还真就搞不清楚了?

这个问题,怎么就成了一笔糊涂账了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