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于是人也”还是“于斯人也”引发全网讨论, 原因也许是这样

人类都是有记忆的,而且还比其他动物记忆还要强很多,虽然每个人都不能做到过目不忘,但对于一些接触过的东西,在脑海中始终会留有印记。

在生活中,有时候也许会因为一时的健忘,对某些记忆造成错乱,但对于一件集体都了解过的事物,在多年之后居然有很多人都表示记忆出错,那是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呢?就如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电视剧,或者是上学时学过的某一篇课文。

近日,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动过了》,该网友在文中说道,在他的记忆中,当时课本中孟子那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中那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于斯人也”,虽然只差了一个字,但在这位网友的记忆中,明明记得是“于斯人也”,但现在课文中居然变成了“于是人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该文章很快被多家媒体报道,连人教社都出来作出回应:历来教材中都是“是人”,从来没有写过“斯人”。

人教社的回应,很快便引发了全网讨论,大部分网友都纷纷表示,以前学的这篇文言文,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现在怎么由“于斯人也”变成了“于是人也”呢?如果历来的教材中都没有出现过“于斯人也”,那自己小时候所学的那篇课文是怎么来的?

有学者为了证明到底是“是”还是“斯”,专门从图书馆中借来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本,结果发现都是“是”字,再去查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版复印,更奇怪的是,既有“是人也”,也有“斯人也”。

有不少网友为了证明自己以前所学的是“于斯人也”而不是“于是人也”,还在家中找出了曾经的课文书,让人觉得奇怪的是,的确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书面上绝本没有出现“斯”字,就连自己在同一页所做的笔记,也是“于是人也”,那问题来了,网友记忆中的那个“斯”字是怎样得来的?难道真是我们的记忆出现集体错觉?还是时间线真的被人动过?

还有网友回忆道:自己学的绝对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为什么敢这么肯定呢?因为那时候抄写孟子这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时,就因为把“于斯人也”的“斯”字写了“期”字,结果被老师罚抄了三百篇这个“斯”字,到现在为忘记犹新,不可能会记错。

还有网友说道,就连网上所查阅的资料也是“于斯人也”,就连输入法连拼打出的句子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同时在网上也传出疑似苏教版的教材,上课的确写着“斯人也”。

对于网友的争议,认为“斯人也”占大多数,既然如此,那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了呢?还是真的有所谓的“曼德拉效应”?

笔者对此也进行了回忆,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笔者的记忆中的确读过“是人也”,但也听老师提过“斯人也”,在模糊的记忆中,笔者记得当时是人教版的语文书,书本上的确写着“于是人也”,但老师所用的教材却是其他版本的,教材上写着“于斯人也”,老师当时给学生解释过“是”与“斯”的意思是一样的,还叫学生做过笔记。

也许就是语文书与老师教材不统一的原因,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学这篇文言文时,同时看到“是”与“斯”,加上毕业后在网上或其他书本上所看到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当时在课本上所看到的就是“斯人也”。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发表你的看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