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科研工作者该如何安排作息才能保证身心健康呢?

1、一定要有自己的节奏。

每天的起床、睡觉时间最好都固定在某一时刻附近。

2、找到效率最高的黄金时段。用写作来找。

以前读一天文献,觉得自己不管什么时间段,效率都差不多,都挺投入的。结果换成写作才发现,上午思路最清晰,和其它时间段对比明显。那么起床后到午饭这段时间,就是我的黄金时段。这段时间里应该雷打不动的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拿来回邮件或者跟人瞎聊天。

3、任务一定要细分,但执行必须要有弹性。

我觉得科研和应试学习最不同的地方在于,要学会自己度量和终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越来越准确地制定任务。每一个任务应该细化到看见就能立马执行的程度。执行过程里再调整、或者放弃。因为有时候,执行时可能发现,继续做下去并不那么对自己的课题有益,那么就可以放弃。想放弃的时候知道for what,就行了。别苛责自己。

当你看到一个个可执行的任务展现在自己面前,最终铺成一条通往课题终点的路时,心里会十分笃定的。这时候今天学习8小时,还是明天学习9小时,都不那么重要了。不要迷信每天一定要工作几小时,强迫自己,会扼杀灵感。

4、每天写小结,哪怕几十字,非常有用。

一天的研究结束后,我会习惯在计划本上写个简短的小结。主要是总结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比如说,“写综述比想象中难,比预期多花了好久”,或者是“A老师的文献比较难懂,下次要留更多时间”,这样以后估算任务时间会越来越靠谱,也是增加科研确定性的一个小方法。

5、睡眠很重要,但运动不是。

运动肯定是好的,但科研压力大的时候,随心而为就好,不要反而成为负担。比如觉得每周一定要做几次有氧,几次无氧啥的。不想特意花时间运动,可以把2公里内的外出全部换成步行,自然而然运动量就有了。

做科研无非是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把握好这两项,应该可以免除大部分焦虑。以上是针对后者的一些小小的个人感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