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家教换上家政“马甲”, 变相学科培训为何屡禁不绝

本硕学历均毕业于名校,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精通两三门语言,考取了各种证书,部分人还是海归……这是一些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家政服务人员的信息。据报道,她们中大多数是在“高学历家政阿姨”的头衔下,做着教辅的工作。以“家政”“成长陪伴师”等对外宣传,主要任务还是辅导孩子功课。之所以“卷入”家政,是为了避免被封禁查处。

前不久,媒体爆料,不少“儿童剧本杀”以“娱乐”之名行“学科培训”之实;如今,又出现了“高学历家政”实则提供家教服务。不同的表现形式,却有着相同的实质——学科培训。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推行,明面上的“学科培训”市场被压缩,但一些“变异”的家教、培训却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这样的现实值得警惕,因为这是对国家“双减”政策力度的削减,也会加剧中小学教育“内卷”。

其实,相关行为早已被禁止。去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就明确提出,违反培训主体有关规定,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应依法依规予以查处。这意味着,家教换上家政马甲不合理也不合法,为何还能大行其道?说到底,还是因为利益作祟:有平台人员提到,“高级家政”一般一个月的收费可达15000至25000元之间。

虽然“双减”政策的规定很明确,但在利益与市场的双重夹击之下,很多打擦边球的行为仍存。这一风气不能“长”。无论是从经济负担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焦虑的角度来看,变相学科培训都应得到有效遏制。因其具有隐蔽性、分散性和多变性,查处难度大,所以更要重视。

要破解这一乱象,需要多措并举。对家长们来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能被社会上弥漫的教育焦虑所裹挟,而应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首要目标,摒弃功利的教育观,从源头上减少培训市场的需求;对学校来说,要避免人为地制造焦虑情绪;对教育部门、社交平台来说,则要延伸监管触角、强化监管能力、创新监管形式,对各种变异的违规培训要加大查处力度和处罚力度,只有做到“发现一起通报一起严惩一起”,才能形成足够的震慑。

越是出现“变异”的家教、培训,越证明“双减”政策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置于推进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紧盯各种变相的违规培训行为,确保“双减”政策深入落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