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为什么招聘这么难?

年都会有HR说,招聘太难了,根本招不到人。

每年也都会有求职者说,找工作太难了,根本找不到工作。

把这两套说辞放到一起比较,就会觉得这两方都特别矫情,明明是有工作/人,你不要。

但两方都会觉得很委屈,一方觉得我就想招好一点的人有错吗?另一方觉得我就想招好一点的工作有错吗?

都没错,但就是凑合不到一起。

这其实是人口红利消失后,许多公司的人力政策还有一定的滞后性,没能适应这个时代所导致的。

人口红利时代

在八九十年代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大量的人力还在土地上刨食,城市里的工业还不发达,能够容纳的就业人口有限。

种地一年能挣多少钱?当工人一个月能挣农民一年的钱。

所以那个时候工厂招聘,根本就不需要大费周章挨个联系候选人,都是在门口竖一个招工的大牌子,来找工作的人就络绎不绝的排起了长龙。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年代,劳资力量对比严重不匹配,所以资方一直保持着相当强势的态度。

我还记得在2000年左右,我妈和她们车间的几个女工去厂长办公室要求涨工资,厂长直接拍案而起,说以为少了你们几个人这个厂就不开了是吧?别给你脸不要脸,四条腿的狗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

用人思维的惯性

如今,随着生育滑坡,年轻一代的劳动力人口已经大大下降了。

所以企业招聘也越来越难招,以前竖个牌子就能招聘,现在得一个一个联系候选人,候选人还甩脸子,经常放鸽子不来。

面对这种情况,许多企业却没有改变思路,顺势调整,而是依旧延续了用人思维的惯性。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就是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的思维就停留在了那个高高在上随手招人的黄金年代,想要他们低头承认劳动者的价值,是千难万难。

他们不愿意去调研劳动力的市场价格是多少,即使调查了,也不愿意承认,总认为自己给出的条件已经是天下难找,自己对员工实在是太好了,好到自己都感动落泪。

就好比罗永浩造手机,感动自己,但打动不了客户,因为竞争太激烈,你虽然已经不错了,但是跟其他家相比,就显得很low了。

招聘也是一样,老板觉得自己已经很慷慨了,但是奈何别家公司更慷慨,慷慨到让你羞愧,你又如何与他们去抢人才呢?

产业的成本限制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许多老板也确实没挣到什么大钱(小钱没少挣),因为我国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承担的分工仍旧是低端产业为主,中端产业为辅,高端产业零星分布。

产业是低端的,就不会给你留太多的预算,但是员工的学历却与产业产生了错位。

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一家生一个子女,所以都展开了精英化教育。

大学扩招了,但是高考人数却下降了。

比如江苏2007年高考人数是53万,本科录取人数19.6万人,本科率36.98%,2021年江苏高考人数35.9万人,本科录取人数21.26万人,本科率59.22%。

高考人数变少了,录取人数却变多了,本科率大大提升,换句话说,本科生的生源质量下降了。

而大专生由于人数锐减,校招反而变得异常火爆。

企业招不到大专生,只能用本科生凑,但本科生又不是大专生的价。

最终两边就杠上了,谁也不愿意认输。

除非有更多高端产业的职位,否则吸收不了这么多本科生的就业。

产品思维的缺乏

许多公司老板和HR都没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招聘是销售而非采购。

招聘是你把一个职位卖给一个候选人。

为什么招不到人,因为这些职位卖不出去,它们不是好的产品。

一般产品不行,就要重新设计。

然而许多公司在招聘上表现出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倔强,就是不改。

就像一家快餐店的老板,快餐卖不出去,因为顾客觉得不好吃,老板还委屈上了,什么好吃不好吃,能吃不就行了。

招不到人的症结也就在这里。

招聘不同意其他产品,它的延展范围很大,招聘不光是出售一份职业体验,同时也是出售一种生活方式。

有的工作虽然工资挺高的,但一天工作14个小时,还单休。那虽然员工可以拿到不少钱,但他们也没时间去花钱啊,那挣那么多钱有什么意义呢?

放弃对产品的打磨,往往是招聘失败的根源。

门采尔卖画的故事

一个青年人去问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往往只用一天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一年?”

门采尔回答道:“请倒过来试试!“

青年问:"如何倒过来呢?“

门采尔说:”你如果花一年的功夫去画一幅画,那么,你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卖掉它!”

用心招聘,而不是用嘴,你就会吸引到同样用心找工作的那些人。

送给每一个招聘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