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垄断
以前知网在论文界可谓是大半壁江山,几乎所有学校写个毕业论文查重标准都是看的知网,一百多查一次,一个大学生基本都要查个两次,而且在上面查个资料看个文章啥的,也是各种收费,有可能钱花了买的文章并不是你想要的……
要是这些钱最后能给到版权人所有也就算了,但是今年九旬教授赵德馨状告知网维权获赔70余万元把知网推上了风潮浪尖;中科院因“续订费用近千万”宣布停用知网......
其实这几年学术垄断远比想象中的要厉害,而中国如果真的形成学术垄断的氛围,其实是非常不利于中国科学和学术的发展的。所幸这件引发公众关注、争议不断的知网付费事件在12月26日终于暂告一段落: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知网被罚8760万元。
2.考研关注度上升
过去大家对考研的关注度并不如高考高,但是这几年大家对考研的关注度逐年升高,因为考研的人数几乎是倍数式上涨。
考研人数的增多,影响的就是分数线的上涨,今年3月,2022年考研国家线公布与历年国家线相比,分数线普遍大幅度上涨,有的专业涨幅超过10分。
一时之间,“教育学考研”、“新传考研”“300万考研人落榜”等一系列相关话题冲上热搜。伴随raybet雷竞技靠谱 普及化,社会竞争的前置筛选已经从高考,逐渐变为考研,我们更应该关注考研高考化的趋势。
但还有另一种现象就是,考研逆向,以前大家考研多是为了提升自己,所以都是“向上考”,近一年却出现了双一流名校生报考双非高校的情况,其背后除了名校效应的冷静化思考和个人对专业兴趣的重视原因,可能也有一部分人是出于求稳追求学历而不是学识的原因。
3.中高考
2022高考期间#语文全国甲卷作文题太难##全国高考Ⅰ卷数学难出天际#等话题冲上热搜。
但和高考难一起成为热点的竟然是中考分数膨胀,7月5日,北京2022年中考成绩公布,分数高到让人咋舌的地步,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中考各地普遍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替代中考,所谓两考合一,高分比比皆是,造成“中考高分通胀”现象。
想我们当年600分都是高校抢着要的学霸了,现在好像700分都有很多人。所以时代一直在变化,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学业辅导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方式才行。
其实国家已经对中、高考改革命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因此,更灵活,开放得命题,这也成为近年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对以前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从小就引导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最好能够从老师讲学生背的形式转变成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家长和学校都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软件帮助孩子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可视化的画面具象化去理解学习,也能通过虚拟实验室动手操作总结归纳知识点让孩子更好的去记忆!
需要强调的是,高考命题难易度并不影响高招录取,更不影响教育公平。
4.大学生就业形势
为什么大家都去卷考研,和这几年的就业形势也有很大的关系。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比上年大涨167万。11月15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人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如果再加上回国留学生,大学毕业生总数已向着1300万迈进,占到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绝大部分。
当下中国的就业问题,已经基本可以等同大学生就业问题了!
4月,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一次性引进了24名著名大学毕业生,此前广东贫困县之一和平县也因为类似的原因出了圈,著名大学毕业生涌入小县城的案例越来越多,名校生扎堆小县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难,去向狭窄,选择有限。
5.小镇做题家
7月,因为顶流明星考编事件,“小镇做题家”话题又被引爆网络。这个词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定义,大致可以将其理解为︰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贫寒学子这个词不管是自嘲还是他嘲,背后所涉及的教育公平、阶层流动、就业难等问题都值得整个社会深思,而且我从来不觉得努力值得被嘲笑!
6.教材插图
5月,人教社数学教材不当插图引发公众对中小学教材的批评和高度关注。8月,教育部在调查基础上,追责27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相关部门对教材问题异乎寻常的重视:教材无小事!教材是课程的载体,也是教育的核心抓手,是涉及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