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似乎已经将高学历和高收入联系在了一起。在老一辈人看来,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能够找到好工作,过上高配的人生。
可惜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学历并不是突破阶级限制的敲门砖,有9成左右受过 的人,都在过着相对低配的人生。
毕业生的求职困境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马斯洛需求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个体对外界的需求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的层次,只有当最基础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尝试获取高层次的需求。
每个人都会追求的基础需求是日常生活中的温饱,高级需求则是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可惜我国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并不统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满足自己对这些方面的追求。
有些人看起来在一线城市光鲜亮丽的生活,每天花费大把时间辛苦工作,实际上能够拿到手的收入却少的可怜。
他们牺牲时间和生命换到的金钱,仅仅能够勉强维持日常生活,并不能够保证正常的生活品质。
或许是受到了社会观念的影响,有不少年轻的应届毕业生都认为,自己目前所获得的学历足够让自己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中打拼。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仍然天真的在幻想校外也有着同样低廉的世俗环境。于是便形成无数“天之骄子”的困境:90%受过 的人,正在过着低配的人生
直到毕业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在求职时就能够拿到相对微薄的工资,这些钱并不足以让他们在大城市中立足。
工作后的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与未来,每天都要为基础的生活发愁。
在这些现实的问题面前,他们已经失去了憧憬人生理想的能力,不少人都产生了想要放弃的想法。这些年轻人已经被现实所击垮了。
他们有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有看起来远大的理想。
可惜这些工作能够带给他们的收入太少,甚至不足以支撑完成日常的生活需求。那些工资相对较高的工作又无法被他们所接受,这些工作要么涉及道德问题,要么有着惊人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
对学历的错误认知
不少年轻人已经毕业了几年的时间,仍然无法做到独立生活,缺乏最基础的储蓄能力。
这时或许有的人会怀念当初轻松美好的校园时光,但已经过去的时间无法被找回,每个人都不得不大步向前走去面对当下的生活。
出现这个问题,或许是因为当代年轻人对学历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他们认为学历就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能够给自己带来相对优秀的经济收益。实际上社会从来都不需要学历,各个企业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
学历更像是一个数字化的评分标准,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直观便捷的对不同能力的人进行分类。
但我们目前进行的是应试教育,学历可以展现出一个人记忆与考试的能力,未必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企业并不愿意招收高分低等的人才,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即便学历不高,也在这个行业有着顶尖技术的人才。
不过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看透学历的本质。就像家长经常批评学生时所说的那句话那样,人们总是认为学习是在为别人而学。
哪怕到了长大参加工作,可以意识到学习重要性的年龄,人们看重的也是学历与高工资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学习这个过程带给自己的提升。
不少家长都认为,让孩子接受相对优秀的教育,获得越来越高的学历,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片面的去追求较高的分数,并不在乎孩子是用什么方法取得成功的。
有的孩子可以考出不错的成绩,但他们只知道死记硬背,去不断重复前人总结过的经验,缺乏最基础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人遇到了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进入单位后也很难迅速掌握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
公司看重的是一个学生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用死记硬背或是勤学苦练等方式获得的好成绩与高学历,在求职时并不具备优势。
或许在几十年前,我国能够进入到高等院校学习的人并不算太多,那时学历还可以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相挂钩。
但到了近代社会,大学生已经成为了相对普遍的一个群体,学历所带来的求职优势也就变得越来越小了。
企业真正看重的是员工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在应对突发问题时的灵活思维能力。
学生与其将心思放在漫无目的的提升学历上,倒不如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提升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
大部分过着低配生活的高学历人才,并不是真的一事无成,得不到各大企业的赏识。
他们更多的是对这份学历有过高的期待,以至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待在家里,一直在期盼着更好的工作到来。
现如今接触过 的人已经成了大多数,我们没有必要过分高看自己,或是对这份学历有太高的期待。
用一颗平常心去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目前获得的大学生身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