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成绩和排名, 不能衡量学习的意义

孩子在考后闷闷不乐,觉得自己“考差了”,他口中很差的成绩是94分,虽然现在中小学不能公布成绩排名,但通过成绩分布,孩子知道自己在班上的后段。教育改革推动多年,我们真的打破了分数的意义吗?学校、老师、及家长真改变衡量孩子学习的标准吗?不公布成绩排名,焦虑就会少一点吗?帮助孩子在分数背后找到自己别让僵化制度吃掉孩子的热情。小学期中考试刚结束没多久,各家小孩的考试成绩荣登脸书“小一联盟”社团最热门的讨论话题。提倡家长参与、强调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不过,我们文化里对于分数和文凭的迷思,似乎还很难被松动和改变。

孩子带回的考卷上会有老师手制的分数区间和分布,或许老师的用意是希望家长能掌握孩子在班级整体的学习状况,对部分家长而言也能缓解对于孩子学习状况的不确定感和焦虑。但表格说话的对象不是只有家长,包括孩子。我们期待孩子知道自己的成绩在班上的分布吗?如果是,大人们的用意是什么?学习的本质与目的为何?需要通过与同学的比较来激励或是鞭策自己吗?当一个个真实的孩子变成量化分数在表格上呈现时,我们传递给孩子的又是什么价值?

期中考刚过的隔天放学,我在孩子的学校接到他时,明显得闷闷不乐,他觉得自己考差了,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口中的很差的成绩是94分。我和许多妈妈一样,习惯性地先检讨自己,反省是不是有意无意地明说或暗示孩子分数的重要,看到孩子的考卷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向来心细又敏感的他,从分布表上得知94分的自己,位居于班上的后段。多数的大人们可能都同意考试的分数不能代表学习的成效,当然更不能反映孩子的学习热情。拿掉考试之后,我们就无法衡量孩子的学习状况吗?在重视分数的文化价值下,考试的设计和安排,是协助孩子了解自己,或是成为阻碍?甚至影响自信心?

我和孩子花了点时间讨论这段时间他在学校内以及在家的学习状况。不需要依赖考试分数,我们都观察到,他的阅读兴趣越来越广泛,除了老师每天的指定读物外,一起逛书店时,他能找到他喜欢的书,能专心沉浸在文字里的时间慢慢地越来越长,他想带到学校和同学分享的不再只是零食,而是喜欢的故事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