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评 | 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是家家户户的必然之选。但对于厨艺不精或者无力操办的人来说,洗、切、蒸、煮、煎、炒、烹、炸成了艰难的考验。尤其在一些“留守人群”较多的农村地区,筹办一桌丰盛的年饭并不容易。该怎么办?

1月16日,《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则新闻报道能给人们启发。这则报道,讲的是一名就读于江苏某高校烹饪与营养专业大学生的故事。这名读大二的学生,寒假回农村老家过年时,发挥在学校学到的烹饪技术,帮家里做肉圆、蒸包子。因为发面发得好,擀面皮手艺也不错,蒸出来的包子既好看又美味。这不仅满足了家人的胃,也让街坊邻居称羡不已,村里的乡亲,特别是独居老人,都纷纷请他帮忙准备年饭。这段时间,该名学生帮助20多户村民准备年饭,成了村里的“红人”。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不少网友也称赞他“学以致用”“给家乡带来了温暖的年味”。

对一名学生来说,学以致用,是学习成果的直接体现,更是“知识改变生活”的生动案例。这种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于生活场景的例子,并非天天都能遇到,但在一些职业技术院校中,类似的例子就时常可见。 与工作岗位需求的高效率对接,使得受 的学生掌握技术后能迅速胜任岗位,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让学识得以有效兑现。这是 的优势所在,也是技术人才得到社会肯定和重视的原因。特别是在人才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更需要有技术、有能力、有热情的青年发挥所长。上文提到的“寒假回乡帮邻居们做饭”只是一个偶然的、短期的事例,乡村更加需要长效化、定期化、体系化的技术帮扶。在这方面, 和乡村振兴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除了技术帮扶, 与乡村振兴还有一个结合点:把来自农村的青年培养成才,让他们获得帮助家乡变化发展的能力。2022年8月发布的《中国 发展白皮书》中披露,我国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 ,职业学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2013年至2020年,累计有800多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了 。

云南是一个拥有许多乡村的省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有 背景的技术人才参与,贡献智慧和力量。2022年12月,昆明发布了《昆明市推动现代 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在刚刚发布的2023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今年要重点抓好的工作包括“实施 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0万人以上”等。实现这些目标,无疑对云南的乡村振兴会有极大的帮助。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句话是对农业科学家的极高褒奖。其实,这话也同样适用于投身美丽富饶乡村建设的所有人才。无论是科学家、博士生、大学生还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这个大命题上,都会有发挥一技之长的空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