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清华大学彭教授: 越是用功的人, 患“空心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现在的世界,一切都是以速度为中心的。工作人员繁忙,学生也不容易,内卷愈演愈烈。但是,人生就是这样的么?这种统一的训练方式是否是对的?

或许,当它的缺陷被暴露出来时,人们就会意识到,必须要停下来,思考原因,做出相应的调整。还有一些看上去很完美的学生,他们的烦恼是无法被忽略的。

我不知道你们周围是否有这种人,他们平时看上去都是一副憨厚的样子,但是却很勤奋的样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你总觉得他们的眼睛里没有一丝光芒。

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这两个人都是优秀的,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了社会,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了。

比如,高考结束,上了大学,他们就会失去理智,开始玩游戏。或是在工作后,情绪会更加低落,缺少乐观的心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空心病”是心理专家所说的。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很普通,但实际上却是个很出色的人。比如,进入名牌大学,获得一份像样的工作。

其实,他们的心都是空的,缺乏营养的。你问他们为什么要读书,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他们并不知道。

似乎,他从出生开始,就一直生活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很有可能会让人陷入迷茫、迷茫和深深的无力之中。

许多人的叛逆期来得太迟,以至于在中年之后都没有找到自己。但是,他们的父母和年长的人对此很容易忽略,国内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和心理方面的关注也较少。

彭凯平,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在清华大学工作过,他说,这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教师、学校只顾着教书,却很少重视价值观念与人本主义。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成绩和排名上,他们很难感觉到家人在支持他们。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越是用功的同学,就越是有可能患上“空心病”。他们从小就很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

比起顽皮的小孩,他们更容易被外界的教育方式所影响。那些不太努力的学生,往往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会为了满足他人的要求而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越是勤奋的人,就越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大学里,学习成绩一般的人,在学校里混的比一般人差。

身为工作与家人,人生并非只是死记硬背,性格、对生命的活力、对人生的态度,都会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起到更大的作用。

对于中空疾病的预防,彭凯平教授给出了自己的回答。首先,他建议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我觉悟,也就是说,要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的能力。

很多同学虽然成绩不错,但却没有信心,原因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认识不足,这和父母平时的教育有关系,可以让他们多说说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情。

有了更明确的描述,这些学生在未来的辉煌中并不会太过骄傲,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在经历过失败与挫折后,他们不会轻易灰心丧气,也不会自卑。

其次,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认识。事实上,在规划的时候,政府就提到过,要在小学和初中进行生命教育。它包括了安全与卫生常识的教育,也包括了思想教育。

在很多父母眼里,学习好,工作好,对象好,收入多,都是成功的。而这样的简单的思考和评判,让许多有天赋,有希望得到快乐的人,都变成了一模一样的失败。

彭教授相信,父母和教师应当让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让孩子们想一想,什么才是最适合他们的,生活的意义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做题、工作、成家立业。

【作者寄语】时间不会等人,但如果只看速度,没有长远的眼光,很可能会留下后遗症。父母在教育下一代时,要有长远的眼光,要让更多的人,从孩子幼年起,就能关心孩子的心理,而不能只以一种单一的标准来衡量。

你赞成彭先生的看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