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彬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中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点人群,其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全社会要群策群力,力促大学生充分合理就业,协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而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最大化地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此,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重要的基础工作。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挑战
当前,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表明,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发展。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解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需进一步提升科学认识自我的水平。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但如果大学生缺乏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高校相关部门尚未找准与职业相关的专业测量工具和手段,就可能对大学生形成科学、全面的自我认识造成一定困难。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突破就业指导的阈限,形成科学的培育理念和机制。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但是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局限于就业指导,服务于就业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在这种观念主导下,有些学校只能满足大学生毕业时择业的一时之需,难以顾及大学生的个性要求及一生的职业发展。
急需企业介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目前,由于缺乏对人职匹配的科学认识,高校与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实现充分有效对接。一方面是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企业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缺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效益。
相关方面需要加强协同,形成社会合力。目前,高校和社会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诸多缺失环节,即个体、家庭、学校、企业、政府等环节缺乏内在联系,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合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能仅作为一门课程,而是需要形成有机的内在协作机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亟须加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的开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教育领域来看,教育的任务在于,生成所有社会成员或角色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在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的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更加重视个性教育,重视因材施教,重视与个体个性发展相关的自主意识、自信心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 规划应该贯穿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总体而言还要在早期性、针对性、专业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等方面着力,坚定学生在未来进行职业选择时的信念和判断力,以促进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和职业发展。
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就业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资源配置问题是一个社会在经济领域最基本的问题。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今后要不断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人才流动机制,为大学生通过就业创业进入社会分工体系提供体制机制方面的保障。
从选人用人方面来看,要尽力保证大学生个体与职业的契合,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和职业生涯发展的优化。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等,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氛围。目前用人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唯文凭”“唯名校”等倾向,毕业生招聘、员工管理、人才使用与发展存在粗放模式。用人单位要坚持科学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具有人力资本的潜力和稀缺性,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生态,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要发挥创造型大学生人力资本的作用,让一些富有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以创业者的身份进入社会分工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何系统改进
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重新认识个人的价值。并非强调了个人,就会忽视组织和社会,相反,正是因为尊重了个人、鼓励个人发展,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个体价值与社会发展在一定的社会机制作用下是可以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重视个性化教育。个性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性特质往往与一定的职业相契合。人与职业相匹配,有助于发挥个体的潜能和创造性。因此,开展个性化教育,了解学生个体的职业兴趣、价值观等,有助于未来入职后的人职匹配,实现职业发展的优化。
认识人的职业发展规律,开展层次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论语·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段描述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古人对人生阶段的认识和职业生涯规划,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包含多个连续阶段的发展过程,在不同阶段,个体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和发展任务等。有的西方国家制定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直至大学的法案,以保障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本和比较优势“无缝隙”地进入工作领域,开启职业生涯。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建立中国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营造企业家成长环境。我们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工作规划与工作分析、招聘与培训、绩效考评、职业规划、企业文化等内容,使大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后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社会应该积极营造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
建立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社会机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等群策群力,共同建立一种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社会机制。其中,创造良好的大学生人力资本成长环境、维护人力资本市场秩序、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显得尤其重要。当然,这一机制的运行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如教育制度、产权制度、专利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当前我国正在建立与完善这些制度。
(作者单位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