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快养”的学生, 看似起步赢在起跑线, 隐患却常在小学后期凸显

这个时代,什么都讲究“快人一步”。家里有学生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超前。本身教材内容定期改版,就会加深难度。

而现实中,同学们的内卷早就超出课本范围了。其实笔者上学的时期,已经存在少数家长很喜欢“超前培养”。没想到现在更普遍。

家长崇尚“快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鸡娃”的形式有很多,“快养”便是比较典型的思维。比如,热衷于早教课、幼儿园培训班。看到别的娃都只是在玩,自家娃已经开始学知识,会有种荣耀。

甚至就连最基本的唱歌跳舞、摆积木、玩玩具,家长也要特意选择“益智类”。让所有的活动都显得“有意义”才行。

还有幼儿英语,也是家长们希望学生赢在起跑线上。按照常规培养模式,初中以后英语才正式纳入升学考试。以前可能小学三年级后开始接触英语,已经算提前。

现在连幼儿园也流行“双语”,甚至很多人已经认为这是“必要的”。连知名教授郑强也曾提及过这个现象。

此外,“快养”还表现在更直接的选择,就是想尽办法让学生提前一年上学或者跳级。理由是这样能比同龄人更早地进入竞争。

包括分班时,家长也非常执着于送子女去“快班”。哪怕成绩没有达到要求,也宁愿求人托关系解决,留在快班垫底。

“快养”的学生,看似赢在起跑线,隐患却常在小学后期凸显

追求速度在某种角度上也有优点,打好“提前量”能让学生比同龄人有更多适应的空间。但如果操之过急,就会相当于揠苗助长。

前期看似赢在起跑线,比别人更优秀;实际上隐患埋在后面,并且常在小学后期展现出来。到了中学阶段,更容易从学霸逐渐“退化”。

首先,接受“快速培养”的同学,往往压力更大,只不过他们不会表达,或者表达之后家长不在意。最典型的就是家长会自顾自地认为“有压力才有动力”。

但是那些能把学生培养成积极性格的父母,分享经验时却有共同点,就是不让娃过早地承受来自竞争的压力。尤其在幼儿园时期,最主要是让他们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陪伴。

其次,很多老师明确表示,太早学习知识往往带来的弊端超过家长的想象。比如,笔者认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她告诫我千万别让娃过早学英语。

很多同学就是因为这样,语文和英语双双没有学明白。而且早教机构和幼儿园老师,毕竟招聘标准低些,很难保证学历和专业水平。

学生一旦形成错误的理解和学习思路,进入正规学校之后也很难改变。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反而客观上加剧了学习的阻力,学生后期面临更多困难。

再次,“快养”的学生容易进入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模式;对培养思考力和耐心,有不利影响。“慢工出细活”这句话不是没道理的。

一个人的精力和接受能力有限,在本该轻松的阶段,提前接受训练,自然没空做更细致的观察和思考。眼前算是学会了,等后期难度加深,就可能像“豆腐渣工程”那样。

是谁在制造教育焦虑,让家长认为必须“快速培养”?

经验丰富的老师发现,很多学生学习初期显得“慢半拍”,却常比提前学习的同学更容易有毅力。学习是长线行为,要是幼儿园和低年级就内卷严重,后期厌学概率大大增加。

但是很多家长控制不住地想要提前加入内卷的行列,无非是认为,只有自己的后代什么都比别人提前,才能获得优势。

事实上果真这样吗?有位阿姨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她很后悔这样培养女儿。钱没少花,女儿也很累,结果成绩越来越差。加上压力大造成性格孤僻,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家长们都这么喜欢“快养”呢?这很可能是早教、私立幼儿园等私人的学前教育行业,长期的引导。

以前学生们通常进入小学后才开始补习,学前教育机构也想分一杯羹,便会过度强调提前培训的必要性。他们恰恰是抓住了家长重视培养的心态。

甚至就连“说话”,也要规定出具体该什么时间达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家长们对学生个人逐渐缺乏信心,反而相信“口才课”。这里不是说所有口才课都没必要,而是别从出生就刻意比较和制造焦虑。

话题:你认为“快养”有必要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