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baybet雷竞技

为促进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实践, 教育者可以选择“双师课堂”项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家庭化”流动趋势成为了流动人口主要的流动形式,流动人口带来了大量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双师课堂”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现代教育形式,成为了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研究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关注,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帮助流动儿童实现教育融入。

一、赋能双师课堂内各方行动主体的发展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在“师+志愿者”的创新型“双师课堂”中,社会工作者在微观层面上扮演着支持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面对着线上志愿者、线下教师和流动儿童三个参与主体,社会工作者展开活动帮助支持和培训线上志愿者,发展线下教师的专业英语教学能力,同时增强流动儿童的个体支持能力,从微观层面帮助实现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

为线上志愿者提供支持

在“双师课堂”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对志愿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支持,在志愿者提供教学服务之前,流动儿童可能是其从没有接触过的一个群体。

尤其是对没有教学背景和人生经验的年轻志愿者来说,流动儿童沉默、自卑的负面情绪可能会传递到志愿者,会使得其对自己的服务产生悲观的情绪和负面的想法,进而怀疑自己。

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进行一定程度的支持,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面对志愿者的负面情绪,社会工作者也要提供及时的鼓励和支持,安抚志愿者的情绪,增强志愿者的信心,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教育服务的提供也依赖科学的教学内容,S机构社会工作者会联系专门的课程研发团队,针对流动儿童相关年级的英语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打造从0到6,共七个层次的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反馈实时的进行课程的跟进和修改。

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其目的是为了能满足所有阶段英语基础的儿童的需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教育服务。此举减轻了志愿者的备课压力,在教育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了支持。

“双师课堂”项目中社会工作者会在课程开始前为志愿者开展培训,但受疫情影响,无法开展线下培训活动,但是线上志愿者培训工作仍有条不紊的开展,一年的时间里,社会工作者共为志愿者开展了20次培训活动,并为百余名制原则和上了示范课。

在下半年疫情受到有效控制之后,社会工作者举办了两次线下的志愿者培训活动,同时,为应对可能的疫情反复,社会工作者也采用了视频录像的方法为志愿者开展长期有效的培训活动。

线上志愿者作为教育的直接提供者,承担了教育输出的绝大部分工作,志愿者掌握着先进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是知识与流动儿童的中间人与传递者,志愿者支持系统的增强能够帮助其提高有效教育输出的能力,更好地帮助流动儿童实现教育融入。

提高线下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线下教师作为“双师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未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但是辅助教学者的角色却关系着教育服务能否顺利开展,此外线下教师作为教育帮扶的间接服务对象,其自身的发展关系着教育薄弱地区整体教育水平的进步。

因此社会工作者在推行“双师课堂”项目的同时也要重视对线下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培养。

线下教师是民办学校的教学主体,承载着学校的教育重任,是教育落后地区的教育提供者。

对于整个教育落后地区来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能够提高整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弥补与教育先进地区的教育差距,对于该地区的流动儿童来讲,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其实现教育融入。

培养流动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

发展个体支持能力属于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微观系统支持,微观系统的对象是社会中的个体而微观的个体系统一般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角度的内部层面进行分析。

生物层面是指个体的身高、体能、骨骼等外形条件,心理层面是指个体的情绪、认知情况,社会层面是指个体的能力。

从生态系统理论的微观层面出发,通过社会工作者实务工作的方法,使得流动儿童在“双师课堂”的项目中不仅获得教育上的提高,也提高自我支持力量,增加个体对于环境的胜任能力。

流动儿童出现的自卑、孤僻等负面心理情绪,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家庭和对父母的认识偏差,他们在羡慕别人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之时也会埋怨自己的父母无法为其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对自己的流动经历也会产生怨言。

在课堂的教育服务之外,社会工作者会组织感恩活动,通常志愿者服务的时间要求为一个学期,通过半年的相处,流动儿童与志愿者之间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情感联系。

在课程结束的前一段时间,社会工作者会与线下教师取得联系,在线下教师的组织与带领下,流动儿童会准备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简短节目在最后一节课上为志愿者展示以表达感恩之情。

感恩活动的设立与感恩节目的呈现,一方面对流动儿童来说可以帮助其向志愿者老师表达感谢,培养儿童的感恩意识,增强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对志愿者来说,感恩活动也是对其志愿服务的一种肯定,坚定志愿者的志愿决心,表达了对志愿者的支持与鼓励,同时也有助于志愿者继续投身于志愿服务。

流动儿童自身能力的提高是实现教育融入的最关键因素,社会工作者作为使能者与支持者的角色,帮助流动儿童逐渐形成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自我支持能力的增强和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流动儿童更好的教育融入。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中观层面的关系协调主要包括着流动儿童、志愿者和线下教师的个体和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环境。在服务对象的外部系统中,存在着多种角色,社会工作者的另一个角色就是作为关系协调者协调这几部分的关系。

关系失调的情况在任何情境下都会发生,对此社会工作者就要担任起关系协调者的角色帮助服务对象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关系。

之所以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是因为其没能很好地处理与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不仅要处理好儿童、线上志愿者和线下老师之间的关系,也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联系。

为整个项目的中每个部分和所有角色提供专业帮助和支持,协调在不同岗位承担不同职责的个体和群体,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其能够在协同合作的状态下促进项目的运转,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二、协调儿童与志愿者之间的关系

各教学点的流动儿童存在着学情、年龄等方面的差异,而志愿者也存在着教学水平、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在招募到志愿者之后,社会工作者会对链接到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对志愿者和流动儿童或者学校进行相关的匹配工作。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中间人角色,加强志愿者与流动儿童的交流互动与信息沟通。一方面是在时间上的匹配,由于志愿者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在作息时间上存在着差异,因此要把志愿者的时间与儿童和学校的上课时间进行一个匹配。

另一方面也会对志愿者的英语授课水平和儿童的英语知识接收水平进行匹配,若志愿者汉语较差,则会与拥有一定英语能力的线下老师所在学校进行匹配。

若志愿者汉语为母语,则会与线下缺少英语教学的学校进行匹配,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可以更加有效实现教育资源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精准链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社会工作者不仅为志愿者提供教育方面的支持,并且协助志愿者关注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例如社会工作者链接社会资源为流动儿童举办各种讲座与活动。

对于学校教师和学校环境对流动儿童的歧视和偏见,社会工作者也要协助改变老师对学校和儿童的看法,运用优势视角多去发掘流动儿童身上的闪光点,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抗逆力。

此外社会工作者也会促进项目反馈和评价机制的进行,在每节课结束后,社会工作者会开展课程的反馈与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流动儿童对于课程和志愿者的看法与建议,并将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给志愿者,增强志愿者与流动儿童的互联互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