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当前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大学生群体的恋爱现象普遍存在,然而,由于多数大学生未经受系统恋爱观的教育引导,在恋爱方面尚有诸多困惑与失范。

恋爱中的经验匮乏外加偏差认知,往往会造成情侣间的彼此伤害,同时为即将到来的婚姻埋下隐患。

大学生群体正值身心成熟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处于恋爱的活跃期,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问题成为热点话题。早恋的负面性评价以及性的隐蔽性,导致绝大多数家庭与学校的恋爱教育匮乏。

如何减少恋爱对自身及对曾爱之人带来痛苦与伤害,如何理性看待婚恋,如何更妥善地处理两性关系、提升亲密关系的幸福指数,如何经营好恋爱与婚姻,这些也是很多大学生面临极为现实而又困惑的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困惑与危机

爱情理解困惑

人的感情复杂多变,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不同人群恋爱价值观之间难免存在差异,如何协同,是否妥协,是和是分就成了很多情侣之间时常纠结的问题。

在众多基于集体和社会的论述中,以道德和法律为准绳,以社会稳定发展为目的。社会舆论的桎梏与文化脚本的条条框框中,本末倒置,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恐婚效果。

界限划定不明

大学生群体大多数对恋爱抱有期待,然而不能明确自己的底线,不知妥协地承受范围该如何定义。在现实中生活中,亲密关系体现在两人在一起时间长且内容多样化。

朋友到恋人的转变、与前任的距离应该保持多远、什么才算是前任,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答案却是人云亦云。

这些也困惑着广大青年,稍有理解偏差或解决不当,就会使双方产生误解,轻则背负道德上的骂名,重则深刻影响另一人的一生,甚至牵连家族的命运。

校园情侣不文明行为

校园中,“情侣文化”屡见不鲜,在教室里、餐厅中、宿舍前,各种拥抱与热吻可能造成不良影响,这不仅破坏大学生文明形象,也容易造成攀比之风,甚至诱发犯罪行为。

大学阶段是首次发生非婚性行为的主要年龄阶段,非婚性行为的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且随年级增加而升高。

多数高校对校园内的恋爱亲昵行为等范围的规定不够具体。极少部分学校涉及“在校园公共场所行为过分亲密”的相关规定,仅在法律层面上严令禁止,只有在造成社会影响的情况下方才实施处分。

在爱情为基础的伴侣中“不正当性行为”难以界定。关于校园不文明现象,部分同学认为公开场合的亲昵行为与婚前性行为等是个体自由与人权,有些则认为是影响校园文化风貌,应该在校风校纪的范畴严加规范。

恋爱挫折及风险应对

青春期叛逆心理时期,易发生越轨行为,会有较激烈的应激反应,情绪波动大,极端倾向严重,人身安全也成为了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恋爱前后,存在自伤等违反生命安全的行为,也存在因过去较差的情感体验逐渐固步自封的心理。

高考之前在紧迫的学业压力及严加管控的状态下,易产生独特的压抑的婚恋观与形态各异的恋爱模式。

步入大学后恋爱在校园中变身为寻常之事,本就缺乏恋爱观引导的大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学业压力与脱离家长期严密的监督管束状况下,极易产生由于经验匮乏而造成的情感伤害,更有在偏激的PUA悲剧下难以挽救的人身伤害。

尽管有关情感类的心理咨询、帖子之类的很多,但恋爱状态下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遭受事件各异,承受能力更是千差万别,如若周围的情感支持力度小,社会风气过于保守或开放,更使得大学生在面对恋爱问题上茫然,无所适从。

二、恋爱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正规教育匮乏且形式单一

恋爱观教育的内容方面包罗万象,牵扯到实践层面的操守更是数不胜数。然而,这也使得现有的恋爱教育以更宏观的态势呈现,不够具体明确。

尤其在学校教育中表现明显,表现为侧重理论而脱离现实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对恋爱知识学习的轻蔑态度,认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用刻意去学习相处之道。

外加各阶层对早恋的严重打压,“早恋会耽误学业”的思想深入人心,校方则更不愿承担恋爱教育带来的负面后果,在课堂中的教学采用的形式也多为宏观理念,偏向于一笔带过。

但是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之地,本应该塑造一个全面的人,一个完整的个体,不应局限于理论层面。校方应该加强实践操守方面的育人,如喜欢一个人要不要表白,被拒绝后的心态调整,父母吵架时自己该如何应对等等。

缺乏规范系统的培养体系

各高校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引导的力度较弱,尚未形成全面体系、科学规范的教育机制。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对恋爱知识的传授仅为辅修、选修。

然而,经历过或即将经历恋爱的人数多达几亿,面对这绝对宽泛的恋爱群体,目前尚不能引起足够的恋爱教育重视,缺乏系统完善的恋爱教育体系与多样化的引导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教育主体的责任划分不明

学校、家庭、社会究竟哪一方作为恋爱教育的主体一直是备受争议,难免会带来由责任不明而引发的推脱。在这个问题上,众多学者也一直在强调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这无疑更加剧了责任主体不明。

高校投入力度小,认为恋爱与婚姻更多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而且很多恋爱问题涉及个人隐私层面,不便于过多展开,点到为止。家庭认为教育范畴本应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工作繁忙外加缺乏权威的恋爱教育背景,显然不适合作为主体。

在家庭中,不免会有冲突矛盾,很难树立完美的婚姻典范来言传身教,更有甚父母家暴、出轨、“要嫁有钱人”等消极的行为思想无异于雪上加霜。

许多家长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更是对恋爱与性的话题避而不谈。社会中鱼目混珠,辨别优质恋爱教育资源更是难上加难。

三、恋爱教育引导的必要性

恋爱与性的教育是关于身体、道德、情感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过程,在正确引导学习者的性倾向与性行为的同时,传授有关性、性行为以及性健康方面的知识。

该方面的教育,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婚姻对于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学会相互尊重、爱护与照顾,有利于建立持久、稳定的爱情关系。

信息时代下的恋爱价值观

互联网日益繁盛下,充斥着大量扭曲的负面信息,伴有信息获取方式便捷化、时间利用碎片化、匿名后的责任虚拟化的特征。

大学生缺乏恋爱方面的教育引导,恋爱价值观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在言情小说、黄色影片、社交平台的广泛扩散与应用下,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难以做出抵制诱惑的判断。

在受不良信息的感染后信以为真,逐步固化到恋爱价值观中,产生自卑情结。在移情状态中,一方面是将情感寄托于虚拟人物,另一方面则是因虚幻中的完美人设,降低对现实世界的欲望,如狂热的追星族。

婚前教育的有效保障

婚前教育应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其它机关与社会组织为辅助,并纳入法治规范体系;婚前辅导的受教对象,包含适龄男女双方及三观形成时期的未成年人。

婚前进行相关恋爱培训,可以起到预防性与辅助性的功能,减少离婚风险,提升婚后幸福指数,促进婚姻质量的提升与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

目前存在很多有关家庭教育的培训,多为亲子教育,较少涉及夫妻感情,政策中的婚前指导多流于形式,难以贯彻落实。较为常见的多为矛盾激化后的协调处理,对婚恋的预防性教育明显不足。

当前我国大学生恋爱观方面,还存在恋爱认知偏差、恋爱动机多元化而轻率、择偶标准多样化与理想化、婚姻态度漠然化且责任意识不强、性观念趋向开放的现象。

困惑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价值观层面上的恋爱理解,尤其是在界限的划分方面,如喜欢与爱、前任距离的保持、他人恋爱的看法等,另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对,主要包含对所爱的纠结、恋爱挫折的处理等。

恋爱观教育也同样存在着问题,极大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质量。当下恋爱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恋爱观教育的正规教育匮乏且形式单一、缺乏规范系统的培养体系、教育主体的责任划分不明。

因此,恋爱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日益变化的信息时代充满了风险,急剧加速了接受与传播的危害程度。婚前教育可以有效减少风险,提高幸福指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