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到底要往哪个方向走, 是遵循原来的标准, 还是按照内心的愿望?

这是东霞思维拂尘记的第888篇原创文章,字数1120,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

我是陈东霞,写作28年,画画4年

40岁前,无知无觉,混沌迷茫;40岁后,转变思维,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立志陪你找灯塔,升思维,扩眼界,开启别样人生。

故事:

有个老师,她把自己的弟弟当成孩子一样管,可当弟弟到了叛逆期,根本不听她的,甚至到了动手的地步,为此她去学了心理学,后来跟弟弟的关系缓和了很多。

她也把这个理念,用到自己班孩子身上,有一次,她让孩子们写“最想干的事,最想说的话。”

有个孩子写,是你们家长想让我读书,不是我想读书,她妈妈听了,当时就哭了,觉得我一心想为孩子好,孩子却不理解;

还有一个孩子说,每次你们看到的都是我的成绩,我考的好,说,嗯,下次再考好点,考的不好,就说,我用脚趾头写,也写得比你好。

那个孩子一边写一边在哭。

她对班级管理比较佛系,对孩子以鼓励为主,肯定为主,可最近考试,成绩最后一名,搭班的老师就嫌弃,不开心,说孩子就是要管的,严格要求,是尽到老师的职责,要把成绩弄上去。

教育是什么?教育要标准化还是个性化?是按自己的需求,还是遵循社会的潮流?

你怎么看呢?

一 教育是什么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翻译过来,就是说教育,需要上行下效,前提要培养孩子为人真诚,品德良善。

光靠知识,不足以善度人生,还需要智慧与德行,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是先有”育“,再有”教“。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部分,还有社会、家庭、自然等等各方面的教育。

所以,家庭与学校,要共同教育,目标一致。

学校是一个群体,为了管理的效率,必须要标准化,必须有共性存在,制定一定的规则,包括对于成绩的要求。

但家庭可以个性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优势,认识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找到适合孩子的成长之路,让他走适合的路。

二 作为父母,要怎么做

1 让孩子有主动学习的意愿

用六步逻辑的思维,用上三层,引领下三层,在孩子心里种下种子,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动力。

先让孩子对于未来有思考有想法,你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在这样的生活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中,你的榜样是谁?

然后再慢慢引导,要怎么去实现,观察周围的环境,如何作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能力,为实现这个理想打下基础。

从强迫孩子学习,到让孩子主动学习。从家庭出发,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2 用爱的方式,成为孩子的偶像

社会在变化,对孩子的要求也需要改变。我们不能用30年前的教育理念,来要求现在的孩子。

要培养能适应未来的孩子,最终,路还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的。

父母要做的,是无条件的爱,他好的时候,爱;不好的时候,也爱。

要指责批评,也要注意时间场合、方式方法,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再慢慢地,从朋友到努力成为他的偶像,而不是成为他的敌人。

回到教育的原点,一切都是爱,爱是一切的起点,无条件的爱孩子。

3 保护孩子探索的欲望,保护孩子的兴趣

孩子是自己的镜子,也是自己成长的老师,父母也需要好好学习,保护他们探索的好奇心,保护好他们学习的兴趣。

举例:

孩子很喜欢看书,拿到一本书,可以看2、3个小时不挪窝,可后来妈妈要求,看书要记下所有的好词好句,还要把精彩的内容讲出来。

后来慢慢的,孩子宁愿做手工、宁愿坐在那,也不愿意看书了。

一个60分的妈妈,是培养不出100分的孩子的,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做一个好家长,影响孩子,不是教育孩子。

文|东霞

极简思维创新人

充满好奇心,探索新领域,

成为创新思维引领者

脑中有图心中有数脚下有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