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身不是一个很普适的例子,我自己也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大家能早点想清楚、规划自己想学的到底是什么,想追求的生活和理想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他是范易扬,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曾获得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CMO金牌,高二就被选入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今年北大数学系本科毕业的他,已经被美国金融工程“神校”巴鲁克学院(BaruchCollege)研究生录取。
这样金光闪闪的履历,可以说是真·数学大神,更是别人眼中的“天才学霸”。
但在他眼中的理科学习之路,到底是什么样的?奥数竞赛在理科学习中是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留学想往理工科专业发展,又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
这一次,我们对话了这位奥赛金牌获得者以及留学/教育专家,和你一起聊聊关于理科学习的那些事。
01
「天才游戏」的背后
范易扬获得金牌的CMO,究竟是什么级别的数学竞赛?这要从IMO说起。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简称IMO,是世界上影响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国际中学生数学大赛。每个国家通过层层选拔,最终选出6人代表队参赛。
第64届IMO于今年7月刚刚在日本千叶落下帷幕,中国代表队再一次全员获得金牌夺得冠军,这已经是中国队连续5年在IMO获得团体第一。
如何通过这“层层选拔”进入神仙梦之队?对中国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CMO。
在CMO决赛之前,会由各个省市分别组织初赛、复赛,选拔出省队/市队进入决赛。CMO比赛中,前60名的学生能够进入集训队,最终选拔出6人国家队。
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认知中,“国际的”似乎比“国家的”要更厉害,实则不然。国际课程/竞赛指导专家朱艳瑾老师就表示:中国数学奥赛CMO难度不亚于IMO。
因为中国学生的数学水平在世界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生中,一直处于一个靠前的位置。所以为中国学生设定的数学奥赛难度是与国际数学奥赛不相上下的,由此也可见范易扬这枚CMO金牌的含金量之重。
这枚金牌带给他的除了“北大”,更是一份汗水与努力交织而成的宝贵经历。对于自己准备竞赛的过程,他认为周围的环境也颇为重要。
范易扬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毕业于上海中学,上中可以说是中国数学人才的“输送地”,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入选IMO国家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届IMO举行期间,IMO理事宣布:2026年第67届IMO将在中国上海举行,由上海中学负责承办。这将是继1990年的北京以来,中国大陆第二次举办IMO赛事。而这也被视作“奥数大国”中国将贡献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奥数国际影响力的信号。
从中国奥数竞赛的选拔机制,到最后的IMO比赛,万里挑一可以说就是一场“天才游戏”。连范易扬也表示,到最后国家队的同学,一定是有“天赋”的。
那么,学好理科到底需不需要有天赋?
关于这个问题,请注意是“学好理科”而不单指“打竞赛”。学奥数、打竞赛,的确是需要一定天赋的。
范易扬就表示自己的确从小就显示出对数字的敏感,一年级的时候就能做比较复杂的乘除法,三、四年级就展现出对奥数的天赋与兴趣,后面自然而然走上了这条路。
但科技教育专家沈杰老师表示,日常的理科学习,比起“天赋”更需要的是:逻辑性、系统性、创新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具备系统性意味着理工科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了研究前的问题假设能力,研究过程中的实践能力,研究结果后的汇报、表达能力等等。
创新性是现在科技发展中很被看重的一个能力。一个优秀的理科生需要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思维敏捷性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仅仅在于快速精准地解题,更是一种理科思维的锻炼。其实即便不走竞赛路线,该适当学习奥数是可以开拓思维,养成不怕难题的习惯的。
但也请不要盲目地认为:只有学了奥数参加竞赛,才能把理科学好。
02
理科竞赛的意义
竞赛不是理科学习的“必选项”,但也可以是“优选项”。尤其是对于理科能力还不错的同学,可以通过参加竞赛来检测自己的实力水平。同时不可否认,很多竞赛的确也是“升学利器”,如果成绩亮眼会助力申请。
如果说IMO级别的比赛是属于“天才”的,有哪些比赛更适合大部分同学参加?
对国际竞赛稍有了解的,应该都听说过大名鼎鼎的AMC比赛。AMC8/10/12是美国数学比赛,难度依次递进。AMC晋级后能够参加AIME美国数学邀请赛,进而是USAMO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除此之外,海外大学也会举办数学比赛,例如滑铁卢大学欧几里得数学竞赛;“哈佛-麻省理工大学数学竞赛”,是全美国影响力最大和名校理工科专业认可程度最高的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数学竞赛之一。
同时,还有一些偏应用类的比赛例如数学建模大赛等。以此类推,其它理科学科的竞赛种类也都大致如此。
朱老师还特别分享了一个挑选竞赛的小TIP:报名费越少的比赛含金量越高哦~
已经在中国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生数学竞赛取得一定成绩的范易扬也曾经参加过AMC和AIME这些美国数学竞赛。对他来说,更希望是感受一下美国数学竞赛的不同。
同时他认为无论是参加竞赛还是日常理科学习,都不要做无效的努力——盲目刷题。
比起花大量时间刷差不多类型的往过试题,他更建议同学们要总结题目类型、理解做题方式,做有效努力。
如果觉得自己学术水平还不够参加这些学科类竞赛,但也想提升一下自身的理科能力,不妨可以看看现在很火的科创类竞赛。
相较于学科竞赛,科创竞赛的学术要求和门槛会相对要低一些,面向6-18岁青少年,更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素养。
沈杰老师提醒家长可以参照教育部颁发的科创竞赛白名单进行选择,例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挑战赛等等。
科创类竞赛现在已经占到了自然科学里非学科类(竞赛)的60%,对内对外都很“能打"。国内一些985高校的强基和综评中,有科创奖项会凸显出优势;在海外留学的时候,也可以直接作为一些科创留学背景的材料。
但无论是学科竞赛还是科创比赛,两位老师都特别提醒学生和家长注意:校内成绩始终在升学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切不可为了竞赛而疏忽了校内成绩,主次关系一定要平衡好。
03
理工科留学的新与变
范易扬说,留学读研一直在他的计划中。北大数院前两年大家学的是比较统一的数学课程,之后会进行专业分流,他选择的细分方向是统计。
之后他也做了一些科研,和学校的老师、学长学姐进行过交流,觉得自己更希望往偏应用的领域去发展。
他把目光锁定了“金融工程”方向,一方面是受室友影响了解到了相关行业。另一方面他认为这是一门交叉的学科领域,需要你不仅有数学统计基础,更要有编程代码能力。而这些,都是他希望未来去做的——真正通过数学,去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理科学习更需要实际应用,海外很多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
朱艳瑾老师特别以应用数学专业为例,海外不少高校的应用数学专业,目前纯数puremath的部分已经占比非常少,要求也在降低,专业课设置中大量课程会结合计算机。因为海外大学非常注重理工科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麻省理工MIT的校训是“MindandHand”,也就是“手脑并用”。意味着学生不光是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把它落地的能力,知行合一。
沈杰老师说自己在埃默里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就观察到很多理工科留学生还只是把重心放在做题、解题、过考试上。埃默里大学医学院曾经攻克过埃博拉病毒,可见他们更注重对数据结果的应用,对后端的创新。理工科学生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抱负。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是很多理工科学生容易忽视的,就是合作能力。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往往会突出一个人的贡献,也喜欢强调天才式的灵光乍现,而忽略合作的价值。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就曾在自传《我的几何人生》中多次强调了合作的意义,他表示正是与优秀学者与学生的不断合作,才成为他一直拓宽学术道路,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重要动力。
天才的故事,也许让人可望而不可及。但日常的学习,是实实在在的。看见理科之美,找到理科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可能会比一块金牌的分量更重。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理科生?你可以做的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你不需要是一个“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