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这里,我将阐释的是一个小小的话题。即: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魅力。
先看教例。
例一:《荷塘月色》的结构分析教学,设计这样的提问:
这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从作者行踪、作者感情变化、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这三种角度分层划段吗?还有没有另外的分层划段的角度呢?
很明显,要探究或者回答上述问题,就得进入课文全文。一个这样的提问,牵动了同学们对全篇文章的反复阅读。
例二:《沁园春·雪》的文意理解教学,设计这样的训练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地用对联的形式概括上下阕的意思。如“上阕绘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议论抒情,评古论今”。
面对这样的表达要求,学生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认真的研读并进行反复的概括和修改。活动的设计既暗合了“沁园春”词牌的特点,又让学生进行着阅读理解之中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
例三:人教版 语文第二册《神奇的极光》的提取信息能力训练的教学设问: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10个左右的句子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以全面地解释什么是神奇的极光吗?
这个提问让学生深深地进入到这篇长达4000多字的课文之中,同时让同学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细致的理解,并进行了关键信息的提取。
以上的“提问”“问题”或“话题”,在课文研读教学上表现出共同的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课堂活动上也表现出共同的特点:吸引学生进入到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课文研习过程中。
这种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就是“主问题”。
或者说,“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
还可以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如果我们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看,“主问题”在教学中表现出这样一些明显特点:
1. 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品读的牵引力;
2. 在过程方面具有形成一个持续较长时间教学板块的支撑力;
3. 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师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4. 在教学节奏方面具有让学生安静下来思考问题、形成动静有致课堂教学氛围的调节力。
通过下面教学实例,可以了解上述特点。
例四:请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创意,用三个“主问题”来领起全文的教学: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2.请自选内容,用“比较”的方法,编写课文“词义辨析”卡片。
3.这篇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词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
三个话题,三次深入的研读活动,三次课中交流。以简驭繁,以易克难,层次明晰,覆盖全面,能力训练充分,学生活动充分。
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同学们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从头到尾的品析,然后表述自己的见解。在师生的对话之中,几乎将本课中有重要表达作用的字词都进行了品读欣赏。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主问题”是立意高远而又切实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艺术效果和表现出“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
所以,“主问题”的设计是对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
对于课堂教学中成串的“连问”、简单易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而言,“主问题”设计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如课标所言的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形成上,它既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主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课堂提问研究。这种研究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是: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以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而言,可以这样概括“主问题”的特点、功能与作用: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主问题”教学现象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问题”的广泛运用将从大面积上提高语文教师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研读课文的水平。
2.“主问题”有利于课堂上“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主问题”的提出,是“预设”;由“主问题”而形成的课堂活动,是“生成”。
3.由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活动呈“板块式”结构,每一个“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产生有相当时间长度的课堂学习与交流活动,几个“主问题”层层深入,从不同的角度深化着课文内容的学习。
4.由于“主问题”往往呈“话题”的形式,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品读活动一般不是表现于细碎的“答问”而是表现于师生之间的“对话”,这将从大面积上改变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习惯,带来流畅扎实的效率较高的课堂教学过程。
下面是由主问题设计而形成独特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的《边城》(节选)第一课时的教学创意。
例五:
第一步,对课文教学进行有足够力度和厚度的铺垫:
《边城》的主要特色介绍,《边城》的基本内容介绍,《边城》的人物关系介绍,节选部分前后的基本情节介绍。
第二步,请同学们根据下面两个话题自读课文:
(1)读出课文中的“美丽”
(2)读出课文中的“忧愁”
第三步,师生进行话题讨论交流。教师课堂教学小结:美丽总令人忧愁——《边城》“背后”所“蕴藏”“隐伏”的是“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普遍的人生哲理。
读出课文中的“美丽”,读出课文中的“忧愁”——仅从这两个话题的设置,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它的教学魅力了:用精、少、实、活、美的提问来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从教学的课堂技术的角度而言,“主问题”的研究关系到语文教师教学技艺的研究。对“主问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的研究。
下面从教师设问技术的角度来欣赏一些课文教学“主问题”的设计。
例六:《童趣》的首段即第一句话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请同学抓住“忆”字来概说课文内容:“作者回忆……”
请同学根据“小”字来分说课文内容:“这篇文章写了……”
请同学突出“趣”字来详说课文内容:“……有趣”
这是《童趣》中的“说读”,其目的是反复地、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内容。
这是非常有智慧的话题设计,抓住文章首句中的三个字让学生反复说读课文,每一次的说读都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活动的条理清晰,学生的思维灵动,课堂的气氛热烈。
例七: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是一个整段。请大家试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你能够将它划分为两个部分、三个部分、四个部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个提问十分美妙。它的作用在于:能让学生对课文反复阅读,不断概括,多角度理解。从多个方面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概括能力,至于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那是不言而喻的。
例八:请同学们完成《山居秋暝》和《登高》的比读续写练习。教师出示范例,同学们续写。
例:《山居秋暝》——一曲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
这是一次不带问号的提问,不提问题的设题。一个“比读续写练习”的指令既突现了诗歌整体比读的教学创意,又设定了让所有学生动脑动手的活动方式。练习设计的形态优美,学生活动的形式高雅,课文研读的角度丰富。
例九:
(1)《春》:想想看,课文中的“五幅图”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吗?
(2)《祝福》: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从如下话题中自选话题说话:课文中的一字之妙;课文中的一物之妙;课文中的一景之妙;课文中的伏应之妙;课文中的巧合之妙;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之妙……
(4)《中国石拱桥》:请大家共同来证明如下说法是正确的:《中国石拱桥》——全文构思严密,布局极有层次。
《春》的提问牵引力巨大。牵动了对课文主体部分结构与顺序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对课文美读的基础上进行深读,这不仅只是一次认识课文的训练,更是充满思维训练的色彩。很明显,它一方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牵动课堂交流活动生动深入地进行。
《祝福》主问题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寻与欣赏。“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课文阅读探究与欣赏的过程。此问题的设计,表现出教师对课文进行了整体处理并从中提炼出了优美的教学线条,从而有效地简化了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整体阅读教学的特色。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多角度表现了课文的训练价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问题的设置,则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细部内容进行揣摩欣赏。每一个话题都有它的指向性和牵引力,每一个话题都能从课文中提取丰富的材料,即使是细部的材料,也与全文内容有关,与人物和情节有关,这是多姿多彩的文学欣赏活动。
《中国石拱桥》话题的设计,标示着教学角度与教学手法的改变。“证明”二字之中所揭示的,是非常细腻的阅读、划分、概括、推论等阅读活动和思维活动。
如果说“主问题”的魅力表现于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整体阅读、多角度理解、选点突破、优化活动、精细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充分、积累丰富等方面的话,那么,它还有更令人感兴趣的地方。
请看下面教例的教学设计。
例十:《孔乙己》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1)试以“实写与虚写”为话题分析《孔乙己》的表达艺术。
(2)试从“对比”的角度体味课文的表现手法。
(3)试从“手”的描写入手,欣赏对孔乙己命运和性格的描写。
这样的主问题设计,其实都是学生活动的设计,都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设计,都是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对话活动设计,阅读教学中一般常用的、惯用的提问手段在这里悄然淡化了它的身影,而代之以课中小小专题的探究,代之以课堂交流与师生对话,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课型——无提问设计课型。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对提问设计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提问。
主问题设计研究,需要教师的厚实的技能基础,除了科学求实的教学理念之外,就是深入扎实的教材研读了。
一位教师,如果没有极具耐心的、认真细致的、方法多样的、别出心裁的课文研读,可能就没有深入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没有优美独到的提问设计。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可以说:
提问的技术,是语文教师的核心技术之一;而教材的研读,则是教师需要磨练的第一功夫。正如孙绍振先生在他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自序中所说的那样:
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要解决这些微观的问题,不但要有深厚的宏观学养,而且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功夫,这种功夫,不是一般的,而是过硬的功夫。而这种过硬功夫的特点,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
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提问设计的研究之中,同步提高自己精细研读教材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