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珍贵历史原件成为教材,上大“美育中国”首讲,大一新生在“跨时空的互动”中改变偏见

《新青年》杂志、《美学概要》、《谈美》等珍贵文献原件,于8月31晚亮相上海大学“美育中国”的首讲课堂,吸引了不少大一新生隔着玻璃罩细细欣赏,并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留念。

亲眼见证珍贵史料,让大一新生马同学深感,“我体会到了一种切切实实跨时空的互动。以前,我以为对美的研究只是对个人修养的提升,今天上课后才更体会到美育是具有大局观的教育。第一节课就让我改变了对艺术的偏见,拓宽了见识。”

新学期伊始,这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思政大课,立足中国美育百年历程,借助经典作品与稀缺文献介绍名家名作。这门课70个选课名额早早被“秒光”,新生占比97%,近85%选课的学生来自非美术专业,包括社区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等。

课程负责人、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表示,“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美育内容、形式与精神的认同感,形成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的文化心理,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由李超首讲的“美育中国”,强调了美育以及“美育中国”课程的紧要性和必要性。他告诉学生们,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对于个人,美育是终身教育的“全通道”;对于学科,美育具备“后教育”的功能;而对于民族和国家,美育能够铸造中国人民的精神长城、建立文化生态新坐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

课后,孙同学说,“我终于更充分理解到了中华美育的自由、秩序与和谐之美,认识、发现、创造美的历程,希望在未来的课程中继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美育中国”由李超领衔教师骨干组成授课团队,团队成员包括陈青、蒋铁骊、金江波、程雪松、毛冬华、蒋英、马琳、秦瑞丽、赵蕾、李根、陆丹丹、史晨曦。其中,不乏国家重大、重点课题成果转化与支持,“美育中国”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专项成果支持,以珍贵的历史文献原件作为课堂学习交流的生动教材。

课程充分发挥从美感教育到民族创新力的智库赋能作用,注重美育与专业教育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相关课程设置、课题拓展、团队培养、学科平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融入大文科的建设中,介入到跨学科背景的新文科事业,提升学科建设在经典传承、文化创新、社会服务的影响力。

据了解,“美育中国”也是上海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理论中国”系列开出的第四门新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