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城乡开学呈现“云泥之别”, 村小家长心疼又纠结, 要不要转学呢

开学进行时

九十年代人们早起排队给娃报名上学的场景,有点岁数的朋友可能还历历在目。那代人的竞争可以说很激烈了,教育资源又有限。

所以为优生优育、缓解社会负担,要推进独生子女计划。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生育率直下,为确保人口红利和低成本劳动力,需要重新开放生育限制。

今年是大多数“二娃”正式上学的开学季。不少城市出现了很久未见的“拥挤场面”。不但报名吃力,班型也不得不扩大,有限的教室愣是塞进七八十人。可村镇却是完全相反的状态。

城乡开学呈现“云泥之别”,村小家长心疼又纠结

起初,不少网友看到有些小学“爆满”,学区内的学生们抢不到名额,表示很惊讶。一直说生育率降低,似乎娃还是太多了呢。

原来这是跟二娃相关。不少独生子女家长有点无奈,本以为自己的后代竞争不会像当年那样激烈。但没想到刚好赶上别人要二娃,高考和求职估计要重复曾经的压力。

有的小学甚至一年级达到40多个班,光是放学排队出校就要花好长时间。这种场面下还成天担心以后“没有劳动力”,网友们表示哭笑不得。

不过,看看乡村的小学,就是另一番场景;对比简直堪称“云泥之别”。众所周知,城市化是我们几十年来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

而教育也会随着这个大方向而产生变化。一位家长晒出了新生开学的教室,这届竟然班里仅有7个学生。她想到村小不如城里那么热闹,但绝对没有想到人数少这么多。

家长不免要心疼,看看周围邻里,好像大伙都在努力把后代往外接。就剩这几个娃还留在村里上学,是不是自己亏待娃了?目睹了开学画面,她开始真正纠结起要不要转学的事。

其实看到她拍下的画面,这个村小的条件在村镇里已经算不错的。至少教室宽敞明亮整洁,老师也相对年轻,估计是大学里的师范生派过来的。

很多村小往往还不及这里,破旧的书桌、漏雨的屋檐、只有情怀但缺乏能力的“老校长”一人带好几个年级。那样的留守学生更加无助。

有网友问为何大家都往外跑,村里的小学不好吗,非要内卷呢?实话实说,如果打算永远让后代留在村镇,其实过得轻松点无妨、不读大学也无妨。

但如果想后代在未来有更多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城乡之间在教育上的差别,确实是让家长努力带娃走出去的理由。

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就业,更是减少愚昧的方式

城乡小学开学对比,这届或许是最明显的。有人预测,这既是高峰也是“最后的落幕”。因为新生人口逐年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二娃或许还有部分家长在积极响应,三娃时除了条件很优越的家庭和特别困难的家庭,大多数普通水平的夫妻根本不会考虑。

那么以后无论城市还村镇,开学那种特别热闹的场面都将逐渐成为回忆。不过短期内,因为基数摆在那,估计依然会活跃。

笔者认为,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公共资源的巨大差异,是导致家长们往外走的原因。尽管国家在通过三扶一支等计划,努力改善农村学生的成长环境。

可反过来想,城市也在不断进步,这种差距事实上就是在拉大。所以稍微有些责任心的家庭,便争取早日让学生去镇里、市里的学校了。

光是劝说大家别内卷,缺乏效果。最重要的是把村镇建设好,让村小在硬件和教师水平方面,不要跟城里差距那么悬殊。

那么本身具有乡土情怀的村镇家庭,也就不可能对走向城市那么执着。一些家长自己躺平,然后讽刺那些争取教育资源的家长,属实不厚道啊。

这也放映着提升乡村教育的另一层意义。它不仅给后代一个读书和选择生活方式的机遇;更是潜移默化减少愚昧、改善人性的重要方式。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并非所有“黄朝黄土”的人都朴实善良。而村里那些比较有道德、讲话和做人更友善的,即便没有什么学历,往往也是稍微接受过一点教育或者自己有看书习惯的。

教育可以发挥文明开化的作用,让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思想获得调整。让村镇的学生们获得更广阔的视野,跳出唯一不变的生存模式和思想牢笼。

【话题】你支持加强建设村镇教育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