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科学院更新院士行为准则, 新增5大“禁令”, 网友: 早该这样

高校教授在人们心中是学术的象征,也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和标杆,而中国科学院院士则是高校教授中“天花板”一般的存在,言行举止代表着一定的导向性。

但是作为学术权威的“教授”一词,在某些“老鼠屎”的不当言行之下,逐渐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专家更是成为了一个“笑话”,常常会因为自己的言行遭到众人的质疑和否定。

为此高校也在努力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可真正写进规章制度里的情况却很少,而中国科学院就做了一个好的榜样,在时隔9年之后更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里面新增了5大“禁止”行为,每一条都直指现在“教授”身上的一些毛病,难怪网友看完都拍手叫好。

中国科学院更新院士行为准则,新增5大“禁令”,网友:早该这样

中国科学院在国内高校教师的眼中,是最向往的去处,能够进入院士名单也成了无数教授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作为国内学术权威的象征,中国科学院对于院士的要求向来是比较高的。

除了对院士的专业水平做要求,中国科学院也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新了《院士行为规范》,新规定的出台为院士们划出了行为的“红线”,一旦触碰就会被严肃处罚。

在规定中提出了5大“禁止行为”,每一条都切中现在那些所谓的“专家”的要害,第一条就是规定院士禁止参加有损中国科学院及院士群体声誉的活动,尤其强调禁止参加各类应酬活动,避免某些人顶着“院士”的名头去谋取不当利益。

第二条“禁令”就是禁止院士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包括各种咨询、评审、评价等活动,换句话说院士再博学多才都不可以跨界表达建议,直接打脸一些网红“专家”。

第三条就是禁止院士在增选中的不当行为,该禁令最主要的就是防止院士在增选过程中“搞小动作”,从而扰乱真正的院士增选制度。

第四条规定浸渍或违反规定与候选人交流增选工作内容,这也就是说候选人和院士之间要拿捏好交流的尺度,涉及增选的内容一定要保密,否则就有违公平性。

第五条也是保密原则,就是禁止院士向他人提及院士增选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包括对候选人的评价、讨论、选举结果等等,更不得向外界公开增选的任何细节。

在这5条“禁令”发布下来之后,很多网友看完都拍手叫好,直言早就该这样了,专业的人就应该做好专业的事情,别跟那些网红专家一样瞎说话。

中国科学院重拳出手,高校也要紧随其后,别让教授成为贬义词

中国科学院重拳出手,对院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现象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毕竟现在高校教授“翻车”的情况频频发生,教授的权威已经被动摇,想要重新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就需要严格要求院士乃至教授的一言一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也只是一个开始,高校也要懂得“寻味跟随”,虽然教师水平可能达不到中国科学院的标准,但是强化教师的师资师德师风建设势在必行,否则就很容易让人钻空子。

高校教师也要有所警醒,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也不能再任性妄为,说话做事都要过过脑子,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好学生、搞好科研才是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可别总想着走旁门左道。

在笔者看来,多数高校教师都是比较自律的,但是依旧不能放松警惕,学校加强监督和惩治力度,教师洁身自好,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让高校教授重新找归自己的“权威”。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高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人才发展的先提条件

现代社会并不缺乏高端技术人才,从高校走向科研岗位的学生也不少,但是不少高学历毕业生却选择出走,最主要的原因集中在了待遇跟不上和学术氛围差两点上面。

笔者觉得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学术氛围,如果学术氛围好了,那么待遇也会水涨船高,高端人才也就能留得住,甚至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加入科研队伍,所以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人才发展的先提条件。

而且如果高校教师队伍氛围变好,学生也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人才培养也会更加有效率,成果也会十分显著,整个高校教育也会走向更好的方向。

在笔者看来,提升科研人员待遇、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够让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高学历高才能的专业人才尽情展现自我,这既是学术发展的方向,也是高校教育的核心。

【笔者有话说】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准则代表了一定的指向性,高校教师也应该跟着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自己专业的事情,并且为学生带去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这样才能让我国的高校教育和科研领域取得更辉煌的成果。

话题:你如何看待中国科学院更新的院士行为准则?欢迎留言分享与讨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