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经90岁高龄的他,终于达成了自己的心愿——完成100部著作。要知道,这样的工作量不是件容易事,更何况是一位老人。这项工作结束后,他仍不知疲倦地每天按时到办公室工作,计划再撰写著作,将他的人生经验介绍给更多的人。对他来说,总结与创新,永无止境。
这位皓首穷经的耄耋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和振动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东北大学教授闻邦椿。
90岁那年,他又计划在两三年内撰写出七个系列的科学方法论的著作,围绕七方面的主题,即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课堂讲授方法学、课程学习方法学、科技创新方法学、智慧人、如何正确及高效做事、人人都可挖掘的巨大潜能,撰写出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生、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生、大专生、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的七类著作,以飨后辈,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精神食粮。
闻邦椿,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籍浙江温岭,1930年9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7年东北工学院机械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名誉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他不仅系统地研究和发展了振动学与机器学相结合的新学科“振动利用工程学”,还研究了转子动力学、机械系统非线性振动理论及应用、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综合设计理论、机电一体化以及工程机械理论的某些问题。
攀登机械学科高峰
2018年教师节前夕,一张照片在东大人的朋友圈广为流传:一位老人在火车站候车大厅里,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自己的腿上,专注地工作着……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闻邦椿。1957年,闻邦椿以研究生毕业考试五门全优的优异成绩留校任教。一个甲子与共和国同行,与祖国的机械事业同步,闻邦椿院士用一生践行着“机械工业报国”的使命。
在60多年的岁月中,闻邦椿创建振动利用新学科,开设了工程非线性振动等近20门课程。他为科学真理立说,为莘莘学子解惑。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中,闻邦椿在振动机械、工程机械领域内矢志不渝地创新、实践,先后研制出10多种新型机械装备,使振动这一现象变害为利、造福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他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和创新精神,成就了硕果满枝的学术人生。
晚年的闻邦椿,并没有过上含饴弄孙的悠闲生活。回顾几十年的工作,他开始了对科研和教学的总结,并与时俱进推动机械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2004年,他受聘为东北大学“重大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关键共性理论与技术”“985工程”创新平台的首席教授。以平台为依托,他带领团队经过系统研究,提出了三段设计模型,即7D总体规划模型、1+3+X综合设计新模型和产品设计质量检验与评估模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现代产品设计方法体系。
2010年,闻邦椿主编六卷本《机械设计手册》时,将上述设计方法体系融入手册内容中。该手册后来成为行业经典,2018年再版为七卷本著作,被誉为“工程师手边书”,为我国上万家制造类企业制定上千条行业标准,引入工业机器人生产标准等内容,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潜心培育栋梁之材
虽已是著作等身,一代大家,然而在众多的社会角色中,闻邦椿最看重的身份就是教师。在他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都要因材施教、精心雕琢。“勤奋、刻苦、创新、开拓”,是闻邦椿行事品格的完美注脚,更是他留给学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还记得闻老师给我们研究生上非线性振动课时,已经七十多岁,但是他一上就是4个小时,中间从不间断,看着整黑板的公式推导和老师汗湿衣襟的背影,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李小彭教授回忆道。闻邦椿的学生马辉教授也感慨道:“闻老师的包总是鼓鼓囊囊的,书啊、笔记本啊,火车站、飞机大厅……都是他的办公地点。”
闻邦椿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特别看重。一次,闻邦椿出差,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揭露博士抄袭别人论文的文章,就把这张报纸带回学校。“闻老师把这篇文章复印后发给每一个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我们不约而同地把这篇文章放在案头用来警示自己。”博士生张居乾说。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闻邦椿看来,培养学生时,一个独家秘籍就是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我其实就是这样,我不弄虚作假,我勤奋刻苦,我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们看到老师这样,自己也愿意这样做。”闻邦椿说。
闻邦椿的博士生顾大卫回忆起自己刚读博时遇到困难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刚接触到振动利用这门学科时,我被烦琐的公式搞得头昏眼花,想打退堂鼓。闻老师告诉我,他曾经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推导一个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公式,桌子上的稿纸都快堆成小山啦!”动之以情,循循善诱,闻邦椿总是耐心地为学生排忧解惑。
在闻邦椿的办公室,一块镌刻着“德才兼备的科学家、学生爱戴的教育家、聪明睿智的思想家——闻邦椿教授全体学生”几行字的金色牌匾,仿佛在向这位丹心育人、负重前行的老教授默默致敬。
把科学方法论融入高校思政课
闻邦椿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实践和创新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实践是实现创造的核心和前提,创新则体现在完成每一件事的过程中。在他心中,大学不仅能够锤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要有具体实践和操作的抓手。抓住了这两个核心要素,再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和正确的工作方法,就一定会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思想,21世纪以来,闻邦椿积淀一生所学,深入系统地提出科学方法论体系,帮助学生获取成功高效做事的“金钥匙”。他还先后义务为全国近30所大学、10多个企业作报告,宣传和指导科学思维、科学创新、科学创业。
“在我78岁的时候,开始整理自传《奋斗的人生》,就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通过我的家族历史和个人经历,总结了提高处事成功概率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我想这些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用的,可以帮助年轻人科学高效做事,少走弯路。”谈及研究科学方法论的初心时,闻邦椿院士这样说道。
据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执行院长于天彪教授介绍,闻邦椿院士的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课已经在机械学院本科生中全面推开,涵盖18个班级的近580名本科生,每学期16学时,未来还将进入研究生课堂。与此同时,闻邦椿院士的科学方法论还推广到宁夏理工学院,并在该校的思政课中全面推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做事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要让他们学会科学的方法去高效、正确做事。创新不是凭空臆想的东西,掌握了科学的工作方法,同学们就能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事物的内在矛盾,找出其发展规律,提出解决问题最理想的方法,就会有助于我们的学生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快车道。”谈到将科学方法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闻邦椿院士语重心长地说。
本科生刘书业在人生哲学方法论这门课上感触颇深:“第一次看到有人生哲学方法论这门课的时候,我一头雾水。在真正学习了闻老师的方法论之后,我领悟到,想要成功并非只有付出努力那么简单,而是要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去探讨科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书育人一甲子,书写甘之如饴的奉献;追求卓越六十载,绘就永不落幕的精彩。闻邦椿至今还像一部高速运转的马达,每天不知疲倦地到办公室工作,指导在读博士生,他计划再撰写出若干本著作以飨后辈。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育人永远只有进行时。”闻邦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