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开展幼小衔接须站稳儿童立场

幼小衔接是家长关注的热点,也是幼儿园工作的重点。日前,学前教育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初次审议。草案要求幼儿园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科学实施保育和教育活动。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这些规定是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小学化倾向的有力回应。

政策和法律层面,都对如何落实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科学推进幼小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落实这一要求?从幼儿园的视角来看,要在提升教师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与开展能力,捕捉偶发事件深度开展课程的意识与能力,关注幼儿行为、倾听幼儿想法、支持幼儿需要的方法策略以及对教育资源的认识与灵活运用能力等方面下功夫。概而言之,要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支持孩子等美好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师的行动中。要站在儿童的视角,尊重儿童的意愿、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尊重儿童参与课程的权利,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儿童,把问题解决的机会留给儿童,把幼儿园时时处处的资源和环境提供给儿童。

如何判断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助力孩子幼小衔接准备?可以把教师是否能讲出儿童活动中的细节、是否愿意倾听儿童想法并与之互动、是否善于将生活与儿童教育相联系、是否乐于记录儿童生活和游戏中的精彩瞬间等作为依据。如每年进行的体质测试,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此教育资源来锻炼孩子们的数学思维,把模拟统计6项体质测试的事情交给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看图表、看时间,学会了计数,学会了比较,还学会了数字背后的分析。孩子的专注探究、任务意识、细心认真、克服困难等精神都自然地体现,真正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爱上数学。这样的方式看起来并不是刻板课堂的样子,但孩子的学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需要明确的是,幼小衔接一定不是成人塑造和包办的。教师和家长对儿童合理的期待应建立在对儿童的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应建立在尊重孩子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应建立在对孩子年龄特点把握的基础上。例如,用游戏的方式,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观察孩子的需要和兴趣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幼小科学衔接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

我们看到,虽然法律和政策层面都要求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但是社会上的抢跑冲动仍然存在。一些家长会让孩子提前退园,到校外学前班或者“幼小衔接班”进行学习,而没有退园的家长也会为要不要去学前班而纠结、迷茫。

家长的焦虑可以理解,而幼儿园也要对家长进行科学引导,引导家长思考自己的做法是否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准备,是否对孩子抱有合理的期待,能否让孩子爱上学习。一些家长希望用上学前班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习惯养成问题,却忽略了对问题根源的思考。结果往往是问题没有解决,孩子却失去了学习兴趣。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是我们用“爱”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因为,习惯孩子都懂,事情孩子都能做,所有的期待孩子都想完成,但需要我们给孩子时间体验和操作,等待孩子自我成长的过程,让这些能力变成孩子的学习经验和智慧。

再比如,一些家长关心的汉字和汉语拼音的学习问题。其实,幼儿园阶段,我们不需要过度追求孩子的识字量和文字、拼音的书写能力,但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认识田字格本和汉语拼音本,告诉孩子以后上学就要在这样的格子里写字和写汉语拼音,并基于孩子的兴趣适时地引导他们观察汉字的形体结构、字母的相同与不同等以增强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和了解的愿望,从而为幼小衔接做准备。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的目的是以后不需要幼小衔接,让衔接成为一种儿童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准备、悄悄浸润的准备、循序渐进的准备。只要我们心中有长远的儿童准备、对孩子抱有合理的期待,孩子就能够更加顺利地过渡、轻松地过渡、愉快地过渡。

(朱继文,作者系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