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学成为抑郁重灾区! 如何解救被“抑郁”困住的大学生?

想必每一个曾经为高考奋战过的人,都听过一句励志“名言”。

“咬牙坚持一下,上了大学就好了。”

这样一句话,成了不少学生坚持下去的动力,他们满心期待着进入大学之后轻松、快乐的生活。

但是,考入大学真的就毫无压力了吗?

答案显然不是!

近年来,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内耗及其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原本美好的青春时光,他们却过得痛苦不堪。

超过 7 成大学生

受到心理压力困扰

国内一项研究表明,有 73.2% 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在今年发布的《2022 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中,对近 8 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抑郁和焦虑风险的检出率分别大约是 21.48% 和 45.28%。

另一项发表在《心理学前沿》的研究,详细调查了全国 43 个城市、23 所大学,共计大约 10 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最终得出平均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为 22.8%。

过着校园生活的大学生本应快乐无忧,为什么心理压力这么大、抑郁问题如此严重?他们到底都在烦恼什么?

1. 环境因素

进入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心理也会随之产生一定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或缺乏独立性、无法照顾自己等情况,一旦持续的时间过久的话,极易患上抑郁症及焦虑症。

2. 学业压力

其实上了大学并不轻松,课程和学习任务同样繁重,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考各类证书等,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更容易出现迷茫、悲观等情绪。

3. 人际关系

大学的人际交往也非常重要,由于个性特征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无法与室友、同学友好相处,常表现出自卑、封闭、嫉妒等心理,都可能逐渐患上抑郁等心理问题。

4. 情感问题

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和成熟的性心理,在恋爱过程中重感情、易冲动,不能坦然地面对情感问题,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的情绪中。

大学生抑郁症高发可能会成为一个常态,但有些家长以为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挺一挺就能过去,非但没有给子女提供应有的陪伴和帮助,反而指责批评子女“娇气”“想不开”“抗压能力差”,这样的态度让大学生在抑郁症的泥沼里越陷越深,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悲观厌世,出现自杀的行为。

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感到压力、孤独和无助时,该如何进行自我调理呢?

4个自救方法

帮助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

一、学会自我调节

应对心理问题,关键要学会自我调节。首先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常常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棒”,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有助于减轻焦虑和内耗;其次,寻找合理的宣泄方式,转移注意力,可以向家人和好友倾诉自己的压力和困惑,或者通过运动、听音乐、记日记等方式释放不良情绪。

二、积极参加校内活动

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类校内活动,在活动中扩大自己的交际面,锻炼人际交往和组织能力,避免产生孤独的情绪。另外,参加心理社团活动,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技能,能够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及自身的心理素质,以便及时解决心理困惑。

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生理状态也会显著地影响心理状态。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校坚持合理的生活作息,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酗酒、暴饮暴食,制定行之有效的目标和计划,不要整天无所事事,容易产生失落感,还可能加重抑郁情绪。

记住,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同时减少自我否定和精神内耗,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

四、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得了抑郁症也并不可耻。一旦出现情绪问题,并且积极调节后仍未改善,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必要时接受精神科的治疗,以免病情延误和加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